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 云南德钦藏族民间谚语的修辞特征及其功能分析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以下称德钦地区)藏族民间谚语内容丰富、修辞特征鲜明,是活化的民族民间语言。作者深入德钦县及周边涉藏州县,搜集了1713条德钦地区藏族民间谚语。以此为样本,作者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德钦地区藏族民间谚语的句式、句型结构、修辞手法等特征,分析了谚语中蕴含的实用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

    评论(0)

  • 王家庄社区:党旗下孕育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为契机,王家庄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

    评论(0)

  • 大以古社区: “花园社区”里的 幸福生活

    ·示范社区名片·

    评论(0)

  • 追寻团街红色足迹,传承红军长征精神

    2023年春暖花开的一天,我前往团街红军总部驻地旧址,追寻80多年前这里的红色足迹,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评论(0)

  • 小陶器成就制陶人的大世界——临沧市博尚碗窑土陶文化传承与发展

    博尚碗窑村碗窑自然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距离临沧市区22公里。全村共有村民360户、1441人,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海拔1773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740毫米。碗窑村制陶源远流长、久负盛名,陶泥资源得天独厚,手工作坊保存完整。有史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年),湖南省长沙府贵东县邻里乡人罗文华、杨义远、邓成和3人,靠一手制陶绝活外出谋生,来到碗窑村一带,看到这里得天独厚而丰富的优质陶泥资源,便爱上这片美丽的热土,娶了当地腊托村布朗人家的姑娘。布朗头人给3位女婿划定了土地,他们便在这里安家落户,建起了3条龙窑。龙窑烧制、慢轮制陶技艺从此代代相传,因为最初的陶产品以碗为主,碗窑地名便由此而来。

    评论(0)

  • 迷人的世外桃源——雨崩

    雨崩村,是云南梅里雪山中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寨(3200米),分上村和下村,居住着二十多户藏族人家。这里的藏民坚守着一个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条:不乱砍伐森林,不乱猎捕动物,也不允许外来人破坏他们的规矩。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占用土地,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兄弟姐妹和父母之间从不分家,不分土地,不分牲畜,所以在雨崩的一草一木都较好地保持了原生态的样子,行走其间让人有旷世桃源之感。

    评论(0)

  • 铭记与弘扬 ——原生态舞台艺术《圭山舞踊》记述(下)

    抗战后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云南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各界人士响亮提出“反内战,争民主”的口号,昆明一度被誉为“民主堡垒”,在这样的背景下,《圭山舞踊》横空出世。

    评论(0)

  • 丽江古城:高原上的“姑苏城”

    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衔接地段上,有一座被称为“高原姑苏”的古城,它就是丽江古城。

    评论(0)

  • “舂”出来的云南民族文化密码

    “舂”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粮食加工方式,曾在中华大地上被广泛使用。

    评论(0)

  • 铭记与弘扬——原生态舞台艺术《圭山舞踊》记述(上)

    20世纪40年代中期,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昆明,以毕恒光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界团队,彝、汉、苗等各族儿女参与,共同打造的原生态舞台艺术《圭山夷族音乐舞踊》(以下简称《圭山舞踊》),在昆明上演,引起昆明轰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与弘扬。

    评论(0)

  • 德昂族民间故事中兔文化形象探析

    在德昂族的民间故事中,兔子也有祥瑞的寓意,还是机敏、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评论(0)

  • “黄衣阿佤”服饰调查

    生活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的佤族,因喜着黄棉花织成的或染成黄颜色的布料手工缝制的服饰而自成一格,从而被称为“黄衣阿佤”。

    评论(0)

  • 铸牢民族团结根基 创造共同富裕生活

    安宁的经济发展凝结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智慧和汗水,彰显了安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佳绩。

    评论(0)

  • 云南彝族左脚舞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左脚舞是云南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源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论(0)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