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沐氏家族在云南

人物

◆文  /  杨明

027.jpg

熟悉金庸小说《鹿鼎记》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里面提到一个云南的沐王府。沐王府是小说家言,还是真有其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沐王府的故事。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当时的云南仍在元朝册封的梁王统治之下,同时,大理段氏、麓川思氏、乌撒、乌蒙等地方势力乘机割据称雄,云南有脱离中央的危险。朱元璋先后七次招抚梁王,望其主动归附中央。但梁王却杀死使臣,拒不奉诏。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决定用兵云南,完成国家统一。他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以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兵30万出征云南。初代沐王爷沐英就此踏上了云南的土地。

平定云南,维护国家统一

沐英是安徽定远人,1345年出生,8岁父母双亡后四处流浪,后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著功勋,被封为西平侯。在统一云南的战役中,沐英献计击溃梁王主力,取得了白石江(在今曲靖)大战的胜利,明军直逼昆明,梁王自杀,滇东地区得以平定。

但滇西地区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世袭大理总管段氏一面表示臣服,一面又欲裂土封疆,搞独立王国。沐英与段氏多次交涉未果,为维护国家统一,明军决定武力讨伐段氏。在西洱河畔,沐英身先士卒,奋勇拼杀,攻占大理城,俘虏了段氏,继而又攻克滇西重镇永昌(今保山)、丽江。随着明军取得节节胜利,车里(今西双版纳)、麓川(今德宏)等地少数民族土官纷纷归降,至此,云南大部基本平定,结束了元末以来的纷乱局面。

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朱元璋以沐英为云南总兵官,统兵10万镇守云南。在9年的治滇时间里,沐英采取诸多措施,为云南开创了一个和平发展的局面。

政治上,沐英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对此,他恩威并施,一方面优待拥护中央的丽江木氏、蒙化(今巍山)左氏、景东陶氏等土官,并将他们树为榜样,起到宣传中央民族政策和稳定民心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顽固保守拒不接受招抚,或归顺后又反叛者,则坚决予以打击。比如,沐英曾率军亲征,在定边(今南涧)击败进犯景东等地的麓川土官思伦发,但从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局考虑,他仍让思伦发担任原职。沐英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得云南的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下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28.jpg

029.jpg

▲沐氏家族古墓群(昆明市呈贡区王家营) 杨明 摄

政治经济齐头并进

要想长久维护边疆稳定,并不能只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因此,在稳定云南秩序之后,沐英便着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明朝对云南的开发力度远超前代,推行与内地一样的卫所制度,进一步削弱守旧势力的影响,缩小边疆与内地在政治上的差异性。据统计,沐英主政期间一共设立了17卫和百余个千户所,并以卫所为中心,大力推行军屯,很多过去因偏远而人迹罕至的地区,也被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今天云南很多地名中都带有“卫”“所”“营”等字样,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前身很可能是当年的卫所和军屯所在地。

在推行军屯的同时,沐英还积极搞民屯。他从江南、湖广等地招募民众迁徙云南,发给耕牛、种子、路费和若干年免税的优惠政策,极大激发了内地民众移垦边疆的积极性。内地移民不但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农耕技术带到了云南,促使红土高原的生产力实现大幅提升,而且直接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内地各民族与云南各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沐英还注重兴修水利,他延续了赛典赤治理滇池的做法,定期对海口进行疏浚,保持滇池出水畅通;修缮盘龙江上的南坝闸,保证在插秧季节能够蓄水灌溉农田。在沐英的垂范带动下,呈贡、曲靖、邓川(今属洱源)、赵州(今大理凤仪)、石屏、保山等地的官员也兴修了多处水利工程,极大促进了云南农业的发展。

发展文教凝聚向心力

朱元璋在明朝建国之初,就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重视,特别恩准土官子弟免试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并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学校。沐英秉承这一政策,在云南大兴教育。昆明新城建成后不久,他就重建了云南府学(昆明文庙)作为全省最高学府。据统计,沐英治滇期间,除昆明外,全省还重建学宫(文庙)10所,新建学宫7所。到明末,云南主要的府、州、县都建立了文庙。

培植教育之花,结出文化硕果。据统计,在明代,仅昆明地区就培养出进士70人,举人708人。而楚雄人李启东,在嘉靖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因出类拔萃而被考官推荐为状元,离“跃龙门”只有一步之遥。若不是嘉靖皇帝有意阻挠,云南人的状元梦早在明代就该实现。李启东的故事足以证明,明代云南的教育水平不再明显落后于内地,所选拔出来的人才,就数量和质量而言都远超前代。

教育的大发展,又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兴盛。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内地文化,与云南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使中华文化宝库开出了一枝一体多元的文化多样性之花,促进了各民族情感上的相互亲近,进一步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对中央的向心力、凝聚力,云南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得到增强。

守边固边强边的精神传承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沐英病逝于云南任上,年仅48岁。沐英灵柩离开昆明时,数万民众感念其功绩,沿途哭送灵车。朱元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令沐英的长子沐春袭西平侯爵位,继续镇守云南。直到1661年南明灭亡,沐家十三代人镇守云南共280年。沐英的后代也不忘先人遗志,为国家守卫西南边疆,始终传承着守边固边强边的爱国主义精神。

比如,沐春延续父业大力发展屯田,使云南的农田数量大幅增加,农业持续发展。沐英的四世孙沐琮重视云南文教,为云南争取了更多的乡试名额。对中举者亲自设宴款待表彰,以鼓励更多的学子参加科举考试。此外,在抵抗外国侵略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沐英后代也有很大作为。比如,沐英次子沐晟先后击败了八百大甸(今泰国清迈)、安南(今越南)的入侵,因战功显赫而被明成祖封为黔国公。沐英九世孙沐昌祚击败了侵犯云南的缅甸东吁王朝军队,并将其驱逐出境,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明代的对外窗口

自元朝以来,昆明就取代大理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过赛典赤的经营,昆明城发展很快。但是元代昆明城为夯土墙,且西面北面无护城河,从防御角度而言存在隐患。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请来当时著名的堪舆专家汪湛海考察山川地势,设计建造了一座新的昆明城。新城相对于旧城而言,向北、西有所扩张,城墙内层夯土,外则覆以城砖。筑城时取土留下的沟壑,引盘龙江水灌注而成为护城河。沐英所筑的昆明新城,在明清两代一直沿用。在今天圆通动物园内,仍保留有一段明朝修筑的城墙。

新城建立后,更加巩固了昆明作为全省中心的地位,并且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成为中国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交流窗口。昆明向南经通海、建水、蒙自后,由红河水路可以直达越南;向西南经元江、普洱、西双版纳,可以到达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向西经大理、保山,可以通往缅甸。南亚东南亚地区派往中国的使臣,也经由昆明中转。

昆明还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任。中国商人们从昆明出发,前往缅甸的蒲甘、江头城、阿瓦等地进行贸易,在带去商品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如蒲甘城中立有武侯(诸葛亮)南征碑,在八莫城中修建有关帝庙。而在昆明城中,也设立了专门培养翻译人员和接待缅甸商人的“缅字馆”。此外,泰国北部的素可泰和清迈等地14-15世纪的碑刻中,很多都使用中国的干支纪年,这也是明朝时期中泰之间文化友好交往的明证。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