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同频共情·文化为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关注

011.jpg

艾思奇纪念馆

保山市是一个有着民族团结光荣传统的地方,这里曾因2000年前的“哀牢归汉”而成为“华夏一统”的历史典范。千百年来,各族儿女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共生共荣。在这片土地,还珍藏着这样的红色记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保山地下组织领导发动了“4·15”武装起义,建立了保山第一支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和第一个人民政权,为保山全境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西南民族访问团莅保慰问各族人民,57名保山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写下了“坚决为各兄弟民族的平等、团结、友爱、合作、自由、幸福的事业努力奋斗到底”的誓词……保山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地文化、边疆文化、侨乡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为保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示范市创建工作中,保山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重要讲话精神,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弘扬中华文化“主干”培根固本,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胜利抵达光辉彼岸。

红色旅游促团结

腾冲市和顺古镇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历经戍边守土、对缅交流、和邻处顺的变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早已融入和顺各族儿女的血脉之中。内地文化、西洋文化、边疆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铸就了和顺人海纳百川、勇于革新、善于开拓、开明开放的人文精神。和顺的文化名片很多,这里有着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翡翠大王”故居、皮影戏、古法造纸等等,是中华文化在西南边陲绽放的一朵绮丽之花,被誉为“散落在边地上的一部汉书”。但最为全国百姓所熟知的还是因为这里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和顺古镇考察调研时,去到位于古镇深处的艾思奇纪念馆,了解艾思奇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事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艾思奇同志是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他倡导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要继续发扬光大。

2020年以来,和顺古镇全面兴起了“红色旅游”。在艾思奇纪念馆旁建设了别具一格的“能行好哲院”。哲院名字取自“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之意,精心打造了一个“红色书吧”,引导和教育游客和群众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同时,和顺还积极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在上级有关部门帮助指导下,成立了艾思奇百姓宣讲团,组织当地群众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资源,以“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深入乡镇、村社、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用心用情讲好腾冲全民抗战、“一代哲人”艾思奇、脱贫攻坚先进人物、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动人事迹,让党的声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理念飞入田间地头、寻常百姓家、各行业各领域,在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的同时,锻造了一支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队伍。

020.jpg

保山学院

讲好历史促团结

在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内,建有一座专题历史名人展馆——保山历史名人博物馆,这也是云南省第一个综合性历史名人博物馆。

“馆内入列了从哀牢国王九隆开始的2400年来的保山名人共计309人,分设大成厅、英杰厅、乡贤厅、保山进士廊、保山历代主政官员廊。”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展馆内的历史人物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但他们共同为保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14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以来,迅速成为保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群众、学生等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为了方便市民自行参观,博物馆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每一个展厅对应位置都摆放有电子触摸屏,参观者可以通过点击屏幕了解名人信息。“我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参观者了解每一位历史名人,进而认知保山昨天、传承家国情怀、铭记民族团结、留住美丽乡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博物馆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比如,近年来,博物馆主动与学校对接,开展入队、入团等节日活动,通过宣讲保山历史名人的高尚品德、奉献精神和丰功伟绩,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保山市,像保山历史名人博物馆这样揭示保山“前世今生”,追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印迹,引导各族群众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的宣传教育基地还有不少。比如,创建于1999年的保山市博物馆,不但对保山历史文化有着完整的展示与讲解,而且还利用馆藏文物和大量从社会征集得来的诸如苗族织布工艺、彝族刺绣、乌铜走银、传统建筑模型、民间戏曲等各民族文化陈列品,向每一位参观者展示“贯穿古今”的各民族交往融合与团结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轨迹。

同时,保山市博物馆还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通过720°全景拍摄技术,将展品内容从现实推上“云端”,游客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便可随时随地体验一把宛如身临其境的“云参观”,从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文明实践促团结

在施甸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民族民间乐器培训服务站,作为文学艺术服务队志愿者的退休教师何建平每天都来无偿教学员二胡演奏,引得许多学生、农民、工人、教师等相继拜他为师,二胡乐队的队员也越来越多。通过何建平老师耐心示范和指导,不少人从门外汉变成了能独立演奏数十首二胡曲的熟手。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交流,还合力创作了许多百姓喜闻乐见的乐曲,在每年“送戏下乡”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受到当地群众欢迎。

二胡乐队只是施甸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开展的众多活动中的一部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阵地就建在哪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活动的身影。”该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依托公园广场、景区景点、社区大院及窗口单位,施甸县建设了一批志愿服务站和实践岗,通过“中心建站,站中设点”的方式,下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讲堂、文艺服务、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民间乐器培训、文化教育综合服务、杨善洲精神研究传承室、文学艺术服务、志愿者培训管理、地方文献、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非遗保护与传承11个站点,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从促进城乡居民养成良好文化素养、健康理念、环保意识、法治意识等入手,引导各民族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形成争做讲政治、讲团结、讲文明、讲科学、讲法治、讲学习的新时代市民农民的“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隆阳区辛街乡邹里社区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辛街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便设在社区里面。作为有2369名搬迁群众的社区,邹里社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党史学习教育、社区社会治理相结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干部进所讲党课、宣讲队进所讲党史、老党员进所讲故事、搬迁户进所讲党恩、老同志进所唱党歌“五进所”活动,把各族干部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为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替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的工作实效,社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将‘群众满意度大提升’行动作为主要载体,通过设置意见箱、公布意见收集电话、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搭建诉求平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收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类、筛选、汇总、分析,社区按照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断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服务进行完善,同时为群众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各族群众身边,坚定各民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使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成为社区居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传承文化促团结

23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国际商道蜀身毒道(西南丝绸古道)从保山穿境而过。千百年来,各民族马帮在商道上来来往往,既把丝绸、蜀布、铁器、食盐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驮往各地,也为边疆各族群众驮来了生活的希望。其中,内地医药、名医不断沿着古道来到保山,给边疆带来了先进的医药技术,使得保山成为云南最早进行中药加工生产的地方之一。

随着民族交往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地医药文化与保山各民族医药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云南培育出了一批名医名药、单方验方,不但对云南中医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许多具有较好疗效的特色药物与医术医技,至今仍被运用在临床治疗中,造福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自信心。

比如,保山市中医医院40多年来以医为媒、以药为介,积极传承中国特色中医药文化。“医院成立有专家工作站、工作室、针灸推拿专科联盟及骨伤专科联盟,积极传承创新牛角罐、雷火罐、铜罐、竹罐、陶罐、龙骨灸、‘福禄’灸、核桃灸等保山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山市中医医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医院以夏惠明、郑进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工作站为依托,以“师带徒”的传承方式,积极助推中医药人才培养,先后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由各民族组成的医师队伍。

“医院始终坚持弘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大医精诚的中华传统医德,全心全意服务各族患者。比如,我们在医院门诊大厅设立了‘便民双语导医台’,成立民族语言志愿者服务队,为各族群众就医搭建沟通桥梁;在住院病区设立民族团结进步病房,使各民族同胞都能在此享受到优质、高效、便利的医疗服务,促进医患和谐、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保山市中医医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一直以来,医院坚持常态化组织院内专家进乡村、进社区开展义诊服务活动,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为各族群众提供免费针灸、推拿等服务,并发放药品,在为各族同胞提供医疗帮扶的同时,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传承民族文化血脉,使中医药这颗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各民族兄弟姐妹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连心桥。

立德树人促团结

“扎根边疆、服务基层、艰苦创业、开放创新”,这是保山学院的办校精神。近年来,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相结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保山市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办学优势,使学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接班人的摇篮,在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上作出示范。

“保山学院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三进’工作,一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同时,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团队,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还通过组织全校性民族团结进步讲座,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带入课堂。”保山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时效性、覆盖面和影响力,学校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网站、公众号、电子屏等强化宣传力度,同时还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与方式方法。

“比如,学校于2019年建设了占地650平方米的滇西民俗博物馆,收集了包括农耕文化、抗战文化、马帮文化、服饰文化等大量各民族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共1万余件(套),收藏民族文化相关书籍10万余册,以文化为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滇西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自开馆以来,博物馆已接待外来游客及师生3000余人次,于2020年12月被命名为第一批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保山学院依托地处西南边境的优势,持续做好海外文化交流,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线上线下培训。2012年3月,被省侨办确定为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学校;2017年7月,经国务院侨办正式确定为“华文教育基地学校”,承担着招收华裔留学生、华文教师培训、外国留学生汉语培训、冬夏令营中华文化习作等工作,在传播中华文化、凝聚侨心侨力、深化中缅胞波情谊等方面作出贡献,成为保山市对外展示“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硕果,以及树立中国良好大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专题所有文图均由保山市创建办提供)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