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光影交融的时代传承

家园

009.jpg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生绢做戏台。”流传至今的古老艺术承载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运行轨迹,其中,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戏曲,更是以高度艺术和高度综合的方式,回应、延续并拓展着个体、人伦与社会的相互统一与相续转化的人文精神内涵。

保山传统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闪耀民族光辉的同时,彰显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也见证了永昌大地上各族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千古共融荟萃  

2300年前,驮铃声声从西南丝绸之路永昌道传来,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塞枢纽的保山,成为了商旅、马帮、军伍必宿的驿站。古道带来了中原的铁器、布匹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也将中原戏曲文化一并传入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

腾冲自古以来就是戍边重镇,来自江南、湖广、四川等地戍边的移民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文化风俗带到了这里,形成了腾冲独有的文化融合。而皮影作为民间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缩影,在地肥水美的“极边第一城”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皮影戏起源于汉朝时的陕西,兴于唐朝的山西、河南一带,盛于清朝的河北。腾冲的皮影戏是清朝道光年间从广东、湖南一带流传过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腾冲皮影在传承中原皮影艺术基础上,融汇了世居民族文化、边地文化、马帮文化乃至东南亚文化的元素,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娴熟的表演技巧、广泛的流行程度和妙趣横生的不同派系而誉满天下。

腾冲皮影又称“灯影子”“皮人戏”,在唱腔上分作节奏明快、情绪昂扬的西腔和旋律优美、气氛庄重的东腔,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腾冲皮影制作精美,中原皮影风格与边地地域特色皆备,融合了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等中国造型艺术,以及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传统表演艺术,被大众所喜爱,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它就是村民们的手工电影,是被人们称为“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尽收忠奸贤恶”的独特艺术,成为极边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腾冲至今唯一保持不间断演出活动的民间皮影戏团,刘家寨皮影戏班是腾冲固东镇皮影的代表。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大量吸收当地民族民间歌调,在对白中糅进了地方俗语、俚语,使其妙趣横生;同时结合古代演义及民间故事,所创作的《杨门女将》《三国演义》《大闹天宫》《封神》等文艺作品,通过对历史、社会、人生的充分展示,深刻体现了中原汉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承发展。

010.jpg

共享当代匠心传承  

“在朕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的危难关头,你的炒饵块可真是及时雨、雪中炭,救了朕的大驾……”在腾越古镇一家四合院式餐馆的正中央,搭建着一个小型皮影戏台,音乐响起,锣声阵阵,一段引人入胜的皮影戏正在精彩上演,白布上出现颜色艳丽的影子,动作细腻,栩栩如生,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围观拍照。在白布后,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师傅和两个徒弟正在聚精会神地表演着。他们以熟练精湛的技艺操纵影人表演,活灵活现,生机盎然,使人赏心悦目。

这位老人家是刘家寨皮影的第四代传人,永周皮影的创始人——刘永周。很多人看着他的皮影戏长大,一双手在幕布后上下翻滚,演绎世间百态,成为腾冲皮影当之无愧的领头人。

除了精湛的表演技艺,刘永周设计制作的皮影“靠子”,构图完整,镂空考究,线条细腻,曾被列为全国皮影精品,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多国皮影爱好者的收藏和购买。

从刘永周的曾祖父算起,刘氏一门从事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已有四代人了,是名副其实的皮影世家。

虽然皮影戏演出时只需一张桌子,一个凳子,场地比较简陋,但要求表演者对雕塑、音乐、绘画等均有涉猎,皮影戏的音乐生动独特,表演风格细腻中带着粗犷。戏曲唱腔少念白多,表演者以自身见闻及感受,并加入时代语言,将腾冲皮影戏的真正魅力充分表现出来。剧目题材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人们带来视觉盛宴和很高的艺术享受。在老一辈观众看来,皮影戏中那些影人的喜怒哀乐勾起了他们封存已久的记忆,观众的情怀得到了极大满足。

成立至今,刘家寨皮影戏班足迹遍及腾冲、梁河、盈江、昆明、瑞丽、陇川以及缅北的部分地区,为传播中华文化、加深中缅胞波情谊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腾冲皮影戏衍生出了如《边纵到腾冲》《边寨小哨兵》《腾冲抗战》《三十六团进腾冲》等许多具有代表性、时代性较强的新剧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曾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参加民族戏班大汇演、调演、展演等,展现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受到各族文艺工作者及观众的赞扬。    

“一口叙说千古事,两手能舞百万兵”,皮影戏的表演生动形象,轻松欢快的音响效果和紧凑多变的表演风格,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戏中角色的传奇人生与情感经历,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和艺术界推崇。

011.jpg

历久弥新共建添彩

戏曲不仅仅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从最初任蜡烛熏燎的黑白皮影,到如今五彩斑斓的新式皮影,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刘家寨皮影始终保持着质朴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原文化与滇西文化碰撞交流的缩影。

而在这个缩影的背后,刘家寨皮影戏第六代传人、90后的刘朝侃,为了让“皮影”重焕光彩,不断在摸索中创新,开设了“永周皮影馆”,以新思想、新元素来传承文化,让旧时家庭作坊制作、走村串寨表演的皮影戏走向了产业化发展,实现了自己的“皮影企业梦”。同时也迎来了一批年轻人的追随,以前的“土电影”渐渐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目光。

除了剧目创新,刘朝侃还在皮影馆设立了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皮靠子雕刻和上色。依托观赏皮影、体验过程、购买产品,把皮影馆的经营做得有声有色,成了不少游客来腾冲的“打卡”之处。

“三尺白布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戏曲艺术植根于人民,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审美心理。皮影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皮影艺人的坚守和创新。他们不断尝试多重风格,深度挖掘当地各族群众故事,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在传承中不断突破,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绽放出时代光华,真正走向大众生活。


稿件来源:今日民族

作者:余海媛    图:腾冲市民宗局

校对:李明

责任编辑: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