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白沙细乐

家园

◆文·图  /  杨崧岳

022.jpg

白沙细乐演奏(引自“丽江同城网”)

中国自古就有礼乐传统,礼仪和乐舞作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非常重视。孔子曾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虽然后来儒家六经之一的《乐经》已经失传,但是礼仪音乐的形式却代代相传。位于祖国边陲的云南也不例外,来自内地的礼仪音乐与地方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礼仪音乐形式。今天,我们来讲讲流传在丽江地区的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纳西语称为“勃拾细哩”(也写作“别时谢礼”),“勃拾”就是位于玉龙雪山脚下的白沙乡,这里曾是元明两朝丽江木氏土司府所在地,是丽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细哩”是竹笛吹奏时的声音,泛指细乐。演奏白沙细乐时使用的乐器有:吹管乐器竹笛、芦管,弹拨乐器琵琶、古筝、胡拨,拉弦乐器二黄、龙头胡琴,以及演唱时敲击相伴的“叮响”。

白沙细乐是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礼仪音乐,由舞曲、歌曲、器乐曲牌三部分组成。关于它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元朝时期传入丽江,并从此开始流传。如清朝乾隆时期编纂的《丽江府志略》中说,本地百姓有歌舞,乐工称之为细乐,其中的古筝、琵琶等乐器,与内地的相同。其曲牌有“一封书”“寄生草”等,传说是“元人遗音”。还有人认为是民间自行创作,这种说法主要根据纳西族民间故事《龙女树》而来,说的是为了悼念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女儿龙女,民间艺人创作出了白沙细乐。

而实际上,白沙细乐的形成,是以内地汉族音乐文化为源头,多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据考证,在元朝之前的南宋时期,已经有“细乐”的说法,指丝竹管弦小合奏的形式,这与白沙细乐的演奏形式是一样的。而白沙细乐合奏形式是以同宫(调高相同)的曲牌联套形式出现,与元、明时期的演奏方式相同。因此,白沙细乐就是中原地区自宋代开始,直至元、明时期的民间音乐演奏模式在边疆地区的传承和发展。

从白沙细乐使用的乐器来看,其中的古筝、琵琶、竹笛、胡琴、芦管等都是内地使用的乐器。还有一种弹拨乐器“苏古笃”,经考证,类似于藏族的乐器“扎木聂”。按照藏族文献记载,这种乐器是唐朝时期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西藏的。所以,“苏古笃”实际是由内地传入西藏,再传到丽江地区的。

从白沙细乐的音乐调式来看,白沙细乐的乐曲调式音阶,既有纳西族传统的五声音阶,又有并非其传统的七声音阶。这种七声音阶的调式从何而来?

来自于洞经音乐。洞经音乐是元末明初随汉族移民而从内地传入云南的,不仅在汉族及受内地文化影响较大的白族、纳西族中流传,也在部分壮族、彝族和傣族地区传播。丽江地区的洞经音乐不仅保留了内地洞经音乐的庄重、纯正,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风韵和宫廷音乐的韵味,也有机融入了纳西族传统音乐的特色。丽江的洞经音乐几乎都采用七声雅乐音阶,这对于白沙细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在白沙细乐中,《抗磋》(弓箭舞)等部分的旋律是典型的纳西族民歌,而除此之外,还有多种音乐成分。通过对比,《三思汲》的旋律与昆曲中的《玉簪记》等曲目的旋律有某些明显相同的构成因素和风格特色。就此而言,白沙细乐在形成中受到了内地音乐文化的影响。在白沙细乐的《一封书》中,可以发现与蒙古族音乐非常接近的地方。丽江地区自元朝以后,确实有蒙古族居住,因此,可以推断,蒙古族音乐对白沙细乐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白沙细乐可以看作是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1956年,为了选拔节目参加即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云南省文化部门开始在全省寻找民间音乐。文化工作者在丽江了解到了白沙细乐,决定选送到省里。第二年,白沙细乐在昆明的演出获得了成功。《云南日报》发表了《纳西古乐,“别时谢礼”》一文,这开始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沙细乐。此时的白沙细乐,主要是民间艺人通过家庭进行传承。

1997年,随着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更多的关注。2010年,白沙细乐成功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白沙细乐得到政府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并参与到演奏中,为它的传承和发展作着贡献。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