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陇川:生态扶贫托起绿色明天

脱贫攻坚

□  文  /  中共陇川县委宣传部

024.jpg

山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聚集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大量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制约了当地群众的发展,与此同时,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是山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林农最丰厚的家产。在贫困山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林业产业,是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陇川县通过对山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同时维护好生态状况,达到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的目标。努力做到生态护林员精准到人,生态脱贫项目补助资金精准到户,充分发挥林业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让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生态护林,精准到人

“当上护林员,既能巡山保护森林,也不耽误农活,每年还有一万元补助收入,让我脱了贫。”2016年被选聘为陇川县生态护林员的栋正赢相信日子定能越过越好。

栋正赢是傈僳族,全家3口人,父亲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年迈无劳力,家中只有栋正赢一人靠种甘蔗及林下经济获得微薄的收入,家庭生活困难,属低保贫困户。经帮扶干部推荐并经过筛选考核,栋正赢被清平乡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在健康、产业、易地搬迁等政策措施帮扶下,2017年,栋正赢一家如期实现了脱贫。

陇川县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公益林面积57万多亩,排在全州第3位。为帮扶贫困户实现脱贫,陇川县积极创新精准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据2016年印发的《关于选聘上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通知》文件精神,在全县8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70名生态护林员,按照10000元/人·年的标准按月发放。自2016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分三个批次从陇川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302人,年管护劳务费补助302万元。在森林防火、资源管护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已上岗护林员的强化管理,定期考核,提高护林能力和效率,使陇川地处贫困地区的天然林、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并对生态护林员开展林业种养殖培训,授农以技,帮助他们发展种植金线莲、养鸡、养蜂等林下经济,真正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既护好林保护了生态,又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陇川县选聘贫困户当生态护林员,实现生态与扶贫双赢。

025.jpg

新植的核桃

生态脱贫,精准到户

2016-2020年,陇川全县累计向6926户建档立卡户发放生态脱贫项目补助资金1135万余元。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政策不但促进了群众增收和管护人员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而且还充分调动了林农爱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森林生态的有效保护;落实好森林抚育、造林、农村能源建设等多个方面惠及山区群众的补助政策。

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坪山村委会坪山小组是一个中缅边境线上的小山村,村庄距中缅国境线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全是陆地接壤,并且森林茂密。坪山村小组距户撒乡政府24公里,距县城(章凤)约50公里。全小组有农户71户,人口321人,其中,有贫困户7户,贫困人口19人。坪山村小组有水田(位于户撒坝)202亩,旱地70亩,林权证持证林地面积7856亩,全部为集体统一经营。

坪山村小组地理区位、生态区位特殊,属森林资源严管区域,没有商品材采伐指标,并且是一个典型的耕地缺乏村,村民靠耕种水田只能解决基本口粮,旱季种植油菜烤烟每亩也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耕地不够种只有朝林地资源开发方面去想办法,坪山村小组村民很早就形成了开展林下资源开发——种植草果的传统,积累了草果种植的丰富经验,是当地有名的草果种植村。

然而,2004年7月5日暴发的一次特大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自然灾害,将坪山村小组种植的草果全部损毁,支柱产业被毁于一旦,村民的生活将面临返贫的挑战。2004年8月,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安排部署了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工作,根据《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县林草局将中缅边境中方一侧10公里范围内的大部分林地区划界定为国家重点公益林,二级林种为国防林,坪山村民小组国家级区划面积达3993亩。2006年下半年,国家重点公益林正式启动补偿机制以来,坪山村民小组累计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44.3665万元。2015年被德宏州林业和草原局列为公益林生态自然村管护示范点。

2016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严格保护天然林的通知》,坪山村小组积极参与天然林保护,又划出3662.9亩林划入天然商品林停伐保护范围,每年获得停伐补助费36629元。至此,坪山村民小组有7655.9亩林地纳入生态补偿,受补偿林地占全村林地面积的97%。

现在,坪山村小组每年每户村民平均分得生态补偿(含停伐补助费)1000余元,村民自豪地说:“国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加强了森林资源的管护,森林资源好起来了,山更青,水更绿,为我们种植草果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我们的传统支柱产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是我们的,树是我们的,我们每年还领国家的钱,我们就是生态补偿的直接受益者。”2018年,因为卓有成效的生态建设,坪山村小组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坪山村小组是生态补偿众多受益对象的一个缩影。随着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群众“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思想意识和理念日愈增强,通过加强公益林、天然商品林森林资源的管护,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渐明显,像坪山村小组这样的受益者正越来越多。

026.jpg

▲核桃+ 茶叶复合经营

技术支撑,增强资源优势

陇川积极统筹各项林业资金,对核桃、茶叶等在县内种植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收益期长、就业容量大,能够促进贫困地区长期稳定受益的林业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全县种植有大量的核桃和茶叶,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收益不高。通过提质增效、技术改良等手段,增加群众现有涉林产业生产资料的产出,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近几年,陇川县把核桃作为林产业中的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核桃产区,建成一批核桃产业基地,打造一批新型经营组织。

陇川丰富的林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核桃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陇川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把核桃产业作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来抓,2012年以来采取“组织领导到位,部门配合到位,科技服务到位,种苗把关到位,创新发展到位,示范带动到位”的工作措施,积极争取核桃产业发展资金583万元,推广核桃科学种植技术,扎实推进核桃产业的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3.36万亩,产量为767.9吨,产值达1198.3万元。核桃基地分布全县7个乡镇,涉及农户3万余户,核桃逐步成为山区林农增收的“金果果”。

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陇川县创新发展模式,注重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一是结合群众传统的发展习惯,在小春地、菜地和房前屋后零星种植,采取“化整为零”广泛种植,最终实现“集零成整”的规模发展。二是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的思路,采取核桃间套种油茶、茶叶、玉米、高山蔬菜等,实行以耕代抚的混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了劳力投入,降低了管护成本,缓解了产业争地矛盾。三是结合低效林改造,以“更替树种、去劣留优、见缝插针、逐步取代”的方式种植核桃,既留住了优质用材林木,又发展了特色经济林,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

陇川在核桃产业建设中注重打造示范样板,县、乡两级建有核桃种植示范基地6500亩。在护国乡边河村、城子镇撒定村建成有机核桃栽培示范基地2000亩,在城子镇帮瓦山建立核桃扩塘改土抚育示范基地1000亩。一批百亩连片、千亩连片核桃示范样板基地的标准种植、规范管理和建设成效,让广大林农通过看、学、问,树立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提高了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和种植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发展。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