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走出“司岗里”——佤族人民的家国情怀

家园

□  文  /  李鑫(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龙梆企

001.jpg

▲佤族村子,晚上年轻人跟老人学奏乐器

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让很多人对佤族印象深刻。

佤族总人口429709人(2010年数据),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人民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

云南少数民族,可以说的话题很多,但他们守护国门的功劳与壮举,无论如何不能不提。从那些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云南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各个民族的英勇和牺牲,还看到他们的团结与智慧。

1936年,西盟。我们说的第一个故事从这里开始。

这年的春节,在勐梭,节日的气氛非比寻常。西盟当时属于澜沧县第七区,代理区长张石庵和一些进步人士商定,要在这里邀请全区各族群众“欢度春节”,向刚抵达这里不久的英国人表示一下西盟各族人民的态度。

1935年12月上旬,中国国民政府、英缅政府和当时号称中立的“国联”三方代表抵达勐梭,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滇缅南段未定界的中英之间的第二次会勘。会勘期间,英国人为了侵吞中国领土,手段频出,相当下作。

比如,到中国境内偷拍照片、测绘地图、偷移界碑,甚至把勐梭土司送的小礼物解释为向英缅归属的信物。与此同时,会谈中的中方代表不仅怯懦无能,还收受英方贿赂。所以,为了表达西盟各民族的声音,爱国进步的张石庵,以及从国民党政府的监狱越狱后逃亡至此的中共地下党员李晓村等人,与西盟各族同胞团结起来展开了针对性的系列斗争,并且一一取得胜利。

“欢度春节”的活动,明面上是向会勘大员们“拜年”,并和他们举行“各族民众”联欢会,看上去有礼有节,实际则是“示威抗议”,传递的正是西盟各族人民捍卫国家疆土的强烈愿望。

据张石庵的儿子张兴华介绍,经过一番宣传、动员,活动在大年初四举行。现场来了15000多名佤族、傣族、拉祜族等各族群众,“有的肩扛土枪、身背长刀,手提大弩、长矛、敲锣打鼓、吹着芦笙小号、手持国旗、彩色横直幅标语,按各民族习俗,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涌入会场。”

“勐梭坝顿时人山人海,土枪土炮隆然,锣鼓号声震耳欲聋”,“整个坝子遍布中国国旗”,“各族群众边唱边呼口号,‘洋戛拉滚出去!滚过南卡江,再滚到萨尔温江那边去’‘这里历来是中国土地,还来勘什么界’”。

会勘大员们显然被各族群众的力量震撼了。英国方面“惊慌失措地慌忙退席,返回营地急令英国处于临战状态”,中国代表则“气急败坏大声责骂,扫兴退出会场”,倒是“国联”代表坚持参加了大会,接受了群众的“拜年”,见证了西盟各民族在“反帝保国的共同目标下”,“旷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联欢、大团结。(张兴华:《回忆先父张石庵》,《澜沧文史资料》第二辑)

002.jpg

隋嘎展示“司岗里”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03.jpg

澜沧县编撰的这本文史资料,记录了很多佤族抗英抗日的故事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西盟佤族等各民族的反帝爱国斗争,不仅有勇还有谋。当时中方代表无能,西盟地方精英和各民族代表决定动用现代政治手段表达他们的决心和意志。

他们先是把界务真相,以及英国人吞并我领土的野心和行为写成《抗议书》,请“国联”代表电告“国联”,向全世界公布。接着又刻印了几百份《快邮代电》,列举了中方代表的卖国和收受英国贿赂的事实,邮寄了几百份给国民党中央和各部、院,各省政府及大专院校、各报馆、法团。

两份代表民意的文件,有两百多个签名,除了代理区长张石庵、地下党员李晓村、进步青年尹溯涛(后来牺牲了)等发起人外,还有西盟区各乡乡长、西盟各土司、代办、民族头人、民族代表,以及澜沧县各界士绅代表。

在当时交通不便、很多村寨还有民族隔阂和矛盾的条件下,这份沉甸甸的签名来之不易,不仅反映了他们对抗英国殖民者的决心,也反映了随着民族危机加深,随着内地与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华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汉族、佤族、傣族、拉祜族等有了更进一步的团结与合作。而且,在这样的文化互动中,他们已经掌握了现代政治抗争的技巧,表现出了极高的聪明才智。(张兴华:《回忆先父张石庵》,《澜沧文史资料》第二辑)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下此前发生在沧源的抗英斗争。以“班洪事件”而闻名史册的那次斗争,是这次勘界的导火索,一样反映了佤族和其他各民族团结对外,有勇有谋的生动形象。

1934年1月20日,英国殖民军先头部队250余人侵占了中国班洪地区的炉房、金厂坝、户箕等地,构筑工事,修建营房。班洪事件爆发。

这次抗英事件有几个阶段,先是班洪王胡玉山第二(胡玉山儿子,继承其总管职务,与父同名)向政府报告、求助,并紧急动员阿佤山十几个部落武装近千人进行抵抗。

随后,镇康县、澜沧县政府(沧源属澜沧县第八区)和民众火速组织支援。澜沧县人民组成了民众救国分会,昆明组织了云南民众外交后援会。昆明和南京等地报纸、媒体聚焦班洪事件,全国声援。

对夺取斗争胜利推动最大的是景谷县首富李占贤,他效仿在东北抗日的马占山,变卖家产,5月15日组织了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队伍2000多人,有汉、傣、佤、彝、拉祜、布朗等各族子弟。

5月30日,收复班洪战斗打响,6月6日,各族联合军队攻破由英军主力千余人固守的英军指挥所所在地炉房矿山,并收复了班老附近的佤族村寨。

英国战败后,把责任推给中国国民政府。最后责令云南政府解散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并在“国联”调停下开始了持续几年的中缅边界第二次会勘。会勘的“结果”,是1937年4月在日本侵华战争阴云密布之下,英国以种种威胁,把中国的炉房等领土划给英方。

围绕班洪、班老的斗争,跟西盟勘界时的斗争有很多相似,在保卫国土的目标下,各民族团结一致,这个团结,不仅是佤族内部的团结、边疆各民族的团结,也是云南各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团结。

另外,班洪班老的斗争中,也同样善于运用现代斗争技巧。1937年,得知国土被分裂,以班洪王为首的17个佤族部落首领联名致信勘界委员会主席伊斯林(此前西盟方面也给此人写过类似的信),说“卡瓦山地为中国土地,卡瓦山民为中华民族之一部分”,“倘(英人)入我藩篱,窥我堂奥,奴隶我人民,强占我土地,则卡瓦山民族虽愚,亦必竭其智能,为正当之防卫,与英人抗”。(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佧佤族”改称“佤族”)

同时他们也发出了《告全国同胞书》,宣誓:“与我祖国同胞相求相助”,“宁血流成河,断不做英帝国之奴隶!”(《云南大学生省情读本》,第21-23页)

004.jpg

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县城一角

“班洪事件”和勘界事件中,佤族民众表达出来的爱国情感,不仅团结了内部,也教育了全国人民。这是云南近代史上在保卫边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5年底至1936年初,年轻学者方国瑜也因为勘界事务到佤山考察。在这里他采访到了班老、班洪的几位政治领袖,他们的话语提供了更多感人细节。

“班老王”胡玉禄告诉他,“炉房银山,为中国所开,我祖宗受中国大恩,世世相传,为中国保护银山,失之洋人,何以对我祖宗?何以对我中国?故我不顾一切,与英抗战;军火不利而至失败,避居于此,然心中甚乐,虽死亦无恨焉。”(《方国瑜文集(第四辑)》,第519-520页)

班老的“困刚”(大头目,历史上是炉房山的主要管理者)名叫锡龙散猛,他听说方国瑜来,专门去找他聊。他告诉方国瑜:之前英国人来贿赂他,以便占据炉房,“然我为中国保厂,以小利而背大义,非我祖宗之志也”。他多次严词拒绝英国人的收买(收买不成,后来才武力进犯),说,“今我老且病,即为此山,为此山而死,我亦不辞。”(《方国瑜文集(第四辑)》,第522页)

守护炉房是班洪、班老地方头人心心念念的祖宗职责、国家义务,但奈何外交失败,最终落入敌手。

1942年后,随着日本侵略军的到来,当初给跨境而居的佤族人民许下许多诺言的英国人还是跑了。但佤山英雄们没有退缩,张石庵、李晓村、尹溯涛等等,以及西盟、沧源等边境线上的各民族,组建了各种抗日游击队,一如既往地保卫祖国的疆土。(参见李晓村:《忆阿佤山抗日游击队》,《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

近代历史上,佤族同胞勇敢、团结、爱国,其对民族大义认知清醒,而且非常有高度。为什么会如此?有没有什么文化根基?

1951年1月1日,普洱专区26个民族代表在3000多群众见证下举行民族团结盟誓大会。大会上,刚从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回来的西盟佤族代表拉勐负责剽牛,剽牛前有一个祝颂的环节至关重要。其内容恰好被沧源佤族青年代表肖子生记下:

“我们的山神山主哟,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各民族都是出自一个‘司岗里’(佤族传说‘司岗里’是人类的发源地)的人,都是亲人、兄弟,今天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更是如一串芭蕉一样,不分你和我,团结一条心。这次我们去北京,看到皇宫宝地,现在我们又回到了普洱,河水改道,地方换主,我们听毛主席的话,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我们要剽杀你,为的是看好卦、预祥兆,你就让我们心满意足,预知前程吧!”(肖子生:《忆参加国庆一周年典礼和普洱区民族代表会》,《临沧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剽牛显示吉凶,所有与会的人都为这个仪式捏了一把冷汗。结果当然很好。现场都很激动,欢呼声四起,连地委书记张钧“也高兴地和大家一起打滚儿”。(《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第59页)

肖子生的回忆,让我们了解民族团结故事的背后,是两种文化传统的“并接”,对“司岗里”故事深信不疑的佤族,有自己的民族观,这个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并接在一起,于是佤族的文化传统,就被用来理解新的民族关系,并表现出极高的领悟能力。

“司岗里”的意思并不复杂:佤语“司岗”意为石洞,“里”意为出来。所以,合起来意思就是“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佤族简志》,第17页)

据1957年整理的简短的《佤族历史故事“司岗里”的传说》,人类最初生活在洞穴,在动物帮助下,走出洞穴时,佤族第一个勇敢走出,接着是汉族、其次是拉祜族、傣族,最后是散族(具体指什么族不详)。

这大概就是拉勐颂词中那个“司岗里”,也是肖子生所熟知的“司岗里”——肖子生读过初中,1945年前后,相信“司岗里”的他,曾经被新的地理历史知识深深震撼。

“老师还展开地图,让我们找五大洲、四大洋,找中国、找云南,再找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老师讲历史时,我就想到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想象佤族与大中国之间的关系,也让我知道了佤族自古就是中国的一个民族,我自己也是中国人。”(《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第17页)

后来,西盟佤族另一位青年隋嘎,1954年到昆明时,也再度体验“司岗里”和现实中国这两个世界的转换。“到达昆明的那天已经是傍晚,只见昆明市一片灯火辉煌,街道两旁的路灯闪闪发光。我仿佛看到了佤族神话司岗里传说中俚神在天上放的星星一样。高大的房屋,整洁的街道,身着整齐服装的男女在路灯下漫游。一切都那么陌生,犹如梦幻世界。”

很多年后,2009年,隋嘎早已从西盟县长任上退下,他用一本书对佤族的“司岗里”世界进行了深度诠释。这本书叫《司岗里:佤族创世史诗》。在这本书里,他汇聚了各地司岗里的故事,讲述了佤族与其他各民族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的互动。

比如,佤族跟彝族等民族,都是司岗里的兄弟。而佤族的足迹散布在滇池、洱海,以及勐梭龙潭之间,除了发展生产,还忙着搞民族团结,调停其他兄弟民族间的纠纷,堪称完美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集体”。(《司岗里:佤族创世史诗》)

“阿佤的路和阿佤的理,

全部都在《司岗里》里面。

千秋万代啊万代千秋,

我们都要歌唱《司岗里》”

正如这本最全面的《司岗里:佤族创世史诗》“引子”部分唱诵的,佤族的许多道理——理性的和感性的道理,都在《司岗里》中保存。我们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2011年,《司岗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司岗里文化已作为中华优秀文化正在被传承。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