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锦幛背后的民族团结佳话

家园

◆文·图  /  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  杨秀芸

035.jpg

▲“中甸藏族的四个头人过去是冤家,在访问团号召团结下,他们都受到了感动,愿意团结在毛主席的旗帜下,化除冤仇,成为亲密的朋友。”(《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南民族访问画集》第16 页)

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的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是迪庆州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馆内收藏有众多的革命历史文物,其中有一幅用汉文题写的“民族友爱”锦幛尤其引人注目。

锦幛质地为紫色丝绸面料,长140厘米、宽50厘米。锦幛内容用墨书题写,正文为隶书,从右往左横书“民族友爱”四个大字,上款楷书“中甸归化寺存”,下款楷书“司令员廖运周、县长孙致和赠,一九五〇年五月二十三日”。该锦幛书法浑穆庄重,华润飘逸,浓黑的墨书以紫色细滑的丝绸面料衬底,显得庄重大气、浑然一体。

036.jpg

▲“民族友爱”锦幛

037.jpg

▲“兴盛番族”锦幛

两面锦幛系团结

1950年5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2师126团进驻中甸(今香格里拉,下同),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独克宗古城的大龟山顶,中甸获得了和平解放,12日中甸县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成立前的迪庆,还存在着封建农奴制和奴隶制。当时,宗教上层和土司头人之间,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同时,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另外,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从中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隔阂,致使当地各民族间矛盾重重。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慎重稳进”和“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大力帮助各族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迪庆州各级党委和政府着力做好民族宗教和统战工作,广泛团结民族上层,疏通民族关系。1950年5月23日,解放军师长廖运周在县长孙致和等陪同下拜访了松赞林寺。他们向八大老僧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当年寺院慷慨支援红军北上的义举高度赞赏,并表示解放军同样是党派来解救穷苦百姓的,这与佛教讲的保佑众生是一个道理,恳切希望得到寺院支持,同时将“民族友爱”锦幛赠送给寺院。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寺庙的活佛和高僧纷纷表示拥护共产党和解放军,支持人民政府的工作。

其实,早在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进入中甸时,便已谱写下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红军战士曾以各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当时,松赞林寺是中甸政教合一统治的中心,贺龙带着40多人拜访松赞林寺,受到了松谋活佛及八大老僧的热烈欢迎,寺庙破例举行“羌姆舞”表演迎接红军,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贺龙将军向寺院题赠“兴盛番族”的锦幛,同时还赠送了一对精美的瓷花瓶和一台国外制造的留声机。

主寺活佛及八大老僧看到红军的言行后,打消了顾虑,打开三座粮仓,把青稞和盐、糖等物资卖给红军,同时动员周边商户和村民卖粮给红军,使红军在短期内筹集到10万余斤粮秣,为红军继续北上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红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当地僧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并在各族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从1938年至1950年,迪庆各族儿女前仆后继,在金沙江两岸爆发了打倒土豪劣绅、北上找红军的起义;在德钦,原四川甘孜苏维埃博巴政府委员海正涛与平措汪杰等筹划建立革命政权;深受压迫的农民李阿土组织160多人揭竿而起,上扎古崖反抗土司的暴政;解放战争时期,滇川藏接合部活跃着一支主要由藏族贫苦青年组成的骑兵队。在党的领导下,他们驰骋千里,浴血奋战,为滇西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1950年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滇西北,维西、中甸、德钦先后解放。

039.jpg

▲迪庆各族人民迎接解放军

“民族友爱”入人心

1950年深秋,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达迪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配合下,进村入户,一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一边救济各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他们深入基层乡村访贫问苦,疏通各民族间的关系,消除历史上形成的隔阂和误解,初步形成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局面。同时广泛走访民族上层和宗教人士,在此基础上重视选拔培养基层积极分子和骨干,加强对进步上层人士的教育培养工作,使一批与政府和人民同心同德的各民族干部走上了工作岗位,逐步成长为带领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坚力量。

比如,汪学鼎当时是迪庆最有实力的头人,历史上他与东旺头人桑察阿坚、松赞林寺僧人阿垒等四个头人结下了很深的宿怨世仇。当时军、地主要领导根据党的“团结、教育、改造”方针,反复做矛盾双方的工作,强调他们之间的冤仇应归罪于旧社会,说服他们为了地方的稳定发展和民族的利益,化解冤仇,捐弃前嫌,握手言和,团结在五星红旗下,为迪庆社会稳定、恢复和发展生产、民主建政贡献力量。

 如今,“民族友爱”精神在迪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大家都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

70多年来,迪庆民族工作的实践昭示我们:民族友爱是各民族之间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相互信任的纽带,是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团结进步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黏合剂。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