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树立和突出“大家庭”符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理论

◆文  /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孙保全  陈玥

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特别指出“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对于上述重大论断中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表述,可以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加以认识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对于彰显中华民族形象、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符号意义。

一、“大家庭”符号的文化底色和历史溯源

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正所谓“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群体之间长期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为了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家庭”。而“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其文化底色和传统根基。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一家一户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关系由此成为建立其他社会关系的起点,家庭伦理成为各类社会关系的伦理基础,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泛家庭伦理”。对此,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指出,传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伦理本位型社会,“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其影响波及经济、政治、宗教诸多领域。

受到这种“泛家庭伦理”的根本性影响,历史上中原王朝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政策也具有浓重的“大家庭”文化底蕴。因处理民族关系卓有成效而被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就曾言道:“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历代诸朝也多以“父子”“舅甥”“兄弟”来描述王朝中央与边疆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生活在边疆地区的一些群体,也会通过自称“黄帝子孙”“汉人祖源”的方式来重构“家族记忆”,从而拉近与中原群体的关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但这种“以家论族”进而实现“聚族为家”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乃至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也可以从中找到历史文化根源。

二、近代中华民族觉醒与“大家庭”符号的孕育

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由“自在”向“自觉”转变。“中华民族”概念提出之初,曾被狭隘地用来指代“汉族”。辛亥革命以后,国人开始运用“五族共和”理念来扩充中华民族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视为国内各民族的聚合体。在此背景下,“五族一家”口号日渐兴起,主要用于论证国内诸族的共同体关系。孙中山就多次提到,“民国成立,五族一家”“汉、满、蒙、回、藏为一家”。这一提法也得到了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如在1913年,当时的蒙古王公就率先声明“汉蒙久为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五族一家”由此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最初的表述方式。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之中。全体中国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成为最具感召力的口号,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中华民族终于被唤醒了。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学术界聚焦于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内涵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形成。在影响深远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大讨论中,顾颉刚就使用“夷汉一家”来论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傅斯年也提出了中华民族“俨然一个家族”的观点。学者胡体乾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同“‘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五族同胞’等说法是一贯的,所以这个口号是有用的”。

此时,“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还通过电影、话剧、歌曲、报纸、广播等新的媒介得到深层次的建构和广泛的传播。“中华儿女”“中华民族子孙”等将中华民族比喻为一个大家庭、把全体国民类比为同胞关系的用语,也在大街小巷流行起来。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大声疾呼:“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随着“大家庭”符号的初构和传播,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建立起存亡与共的同胞之情,并在共同的“中华民族”族称下团结起来,为取得抗战胜利凝聚起了强大的民族力量。

三、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大家庭”符号的塑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醒过来”到“站起来”的伟大跨越。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民族关系。而这样的民族关系最早又是通过“大家庭”话语来进行表达和阐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专门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则明确规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这样一来,“大家庭”符号在国家宪法体制、制度安排层面上得到正式使用,也为各民族之间的“大家庭”关系打上了宪法烙印。此后,毛泽东还专门使用过“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作为一个正式概念被各类政治文件所使用。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就新疆工作作出指示之后,中央书记处明确表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中华民族大家庭”还被用来阐发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此后,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并在论述“三个离不开”观点时也使用了这样的表述。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相继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使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使用,“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中的热门词汇,在公开出版的著作和各类媒体报道中得到广泛使用,由此成为一个家喻户晓、普遍接受的文化符号。

四、当前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中“大家庭”符号的凸显

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目标,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紧密相关的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明确。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他又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在今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内涵,从“大家庭”的角度揭示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家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儿女”“海内外中华儿女”等话语,同“中华民族大家庭”一道,共同构成了一套树立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形象的符号体系。

五、“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资源的充分发掘与运用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其中,“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蕴含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色,经由百余年的持续建构而逐渐形成,符合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现实,获得了各族群众的广泛接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突出的文化符号意义。

在理论层面上,“大家庭”符号中蕴含着“多元”和“一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华民族是“大家庭”的主体,各民族是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各民族之间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涵的不同层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中华民族大家庭有56个民族成员,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是这个大家庭维系和巩固的基础;作为大家庭的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又是各民族结成家庭成员关系的前提条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享有“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家庭责任。

在现实层面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民族小家庭”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在民族地区,由多个民族成员组成的家庭结构,是非常普遍的。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各族群众就相对容易通过“民族小家庭”来理解和认同“民族大家庭”。这样一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家庭基础,“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可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象征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而这样一种“共同体理念”的形成,最终要依托于一套可视化的和可操作化的工作程序,尤其是“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展开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尤应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充分发掘和运用其蕴含的资源性价值。

(责任编辑  赵芳)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