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和边共荣:蚕桑产业与德宏的沿边开放

关注

005.jpg

▲德宏的蚕桑产业鼓起了各族群众的钱袋子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中国脱贫成就展上,一张来自陇川县,反映景颇族脱贫的照片受到关注。今年年初,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转发这张照片时,为陇川蚕桑产业和养牛产业点了个大大的赞。

总结近年来德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显然离不开脱贫攻坚方面的巨大投入和巨大成就。“全州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9.43亿元,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5.24万人实现脱贫,绝对贫困全面清零。”在去年12月德宏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省级初验时,时任州委书记赵刚强调,“景颇、阿昌、德昂、傈僳‘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一步跨千年,全面实现整体脱贫,兑现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德宏是影响深远的“直过民族”理论的诞生地。1953年根据“遮放西山区”(今芒市西山乡)景颇族的调查,民族理论家马曜先生提出针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案,就是后来经由云南省委上报,获得中央认可,并全国推行的“直接过渡”方案。

从“直接过渡”到同步小康,德宏正在发生的巨变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更见证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曼崩:脱贫攻坚的“蚕桑巨变”

赵立坚在推特上提及的养蚕是德宏新探索的产业,陇川2014年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已一跃成为全省蚕桑特色县。全县蚕桑种植面积达5万亩,境外种植4万亩,在蚕桑产业带动下,陇川呈现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全新气象。

曼崩是陇川的抵边村,它的改变是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在德宏民族地区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曼崩村小组属陇把镇吕良村委会,南面和西面与缅甸肯丁寨、无噶寨相邻,国境线长10.7公里,共有农户52户236人,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91%,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69人,建档立卡初期贫困发生率达29%。

2019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已提高至4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26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零。村容村貌的改观更为明显。

据来自陇川县融媒体中心的报道,脱贫攻坚之前,村民住的房屋大多是茅草房、杈杈房,路是土路,饮水问题难以解决,社会问题频出,整个村子死气沉沉,一片破败的景象。

这一切改变是从2017年开始的,当时上海市青浦区投入对口帮扶资金1000万元,加上其他整合项目资金,在曼崩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1700余万元。2018年建成长4.8公里水泥浇筑的“青浦路”,52户民居危房得到了改造,村内景观台、室外绿化、路灯亮化、供排水设施、污水管网、卫生公厕和垃圾回收等也一并完成建设。

外部力量支援下的脱贫,怎么才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2015年,陇川开始在勐约乡先行尝试蚕桑产业,陇把镇的吕良村委会2016年开始启动,曼崩村小组的大发展则始于2019年。曼崩村小组是吕良村委会“千亩蚕桑连片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下,投入资金335万元(其中青浦区援助250万元),建设连片桑园484.1亩,新建80.26㎡标准养蚕房97座,“惠及农户3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

我们到陇川正信吕良小蚕共育基地采访,驻守基地的技术专家闫潮乐介绍说,曼崩村小组的蚕桑面积已经发展到510亩,而吕良整个村委会已达到2300亩的规模。曼崩村能用的耕地基本都种上了桑树,蚕桑产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产业。

006.jpg

吕良的雍昌科在蚕棚里,右边是吐丝的蚕茧

改变:不止于经济收入

2020年9月,《科技日报》以“靠着种桑养蚕,茅草屋升级小洋房”为题报道过曼崩。有一个细节是,景颇族村民董跑约给记者算的一笔账:他家有16亩田地,原先种植水稻和甘蔗,一年收入1万多元,2019年开始改种桑树,用桑叶来养蚕,一公斤蚕茧可以卖40元左右,第一年就收入4万元。

吕良的村民雍昌科告诉记者,他家2020年开始养蚕,蚕棚是青浦区帮着盖的,8亩桑地,收入3万多,比以前种甘蔗多了一倍。

进一步了解后,我们发现曼崩一年收入4万算是中下水平。“在曼崩一般一家每批养2张蚕,而在吕良其他寨子有的养5张。”陇川正信吕良小蚕共育基地的技术专家闫潮乐分析,曼崩蚕农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吕良新寨村的黄国拥夫妻。夫妻俩2016年开始养蚕,去年茧款收入是82712.44元。今年4月到7月间,两夫妻一共养了6批23张蚕,在3个月时间,他们收入茧款已达49943.66元。“黄国拥夫妻,今年可以收入十一二万。”闫潮乐乐观估计。

老家山东临沂的闫潮乐见证了蚕桑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轨迹,在技术提高、观念改变之后,他坚信曼崩的养蚕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而正信公司内部今年更明确提出“主攻亩产”的目标,以“提高每批蚕的人均饲养张数,提高蚕棚养蚕利用率,提高桑叶利用率”为抓手,促进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种桑养蚕是传统农业中比较精细的那一类,跟陇川已经有60年历史的甘蔗种植差别很大,对曼崩的桑农来说,种桑养蚕还是一个需要逐步调适的新生产方式。不过,这份工作客观讲不算累人。正信采取的养殖模式是,由共育基地把小蚕养至3龄,到第4龄发售给村民,村民在家养8天左右,小蚕就进入产茧期,就停止投食桑叶。所以,养蚕技术上挑战并没有多大,也算不上艰辛。

小蚕对卫生的要求倒是改变着蚕农的生活方式。“我们养这个,一天要洗一回澡,衣裳裤子要经常换。蚕棚里面随时要干干净净,不能邋遢,每天扫两次。”吕良的雍昌科说,伺候小蚕宝宝的方式也影响到家里的生活,养蚕之后,家里也更讲卫生了。

开放:赓续胞波情谊

在德宏这个“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种桑养蚕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有。早在1993年,梁河县杞木寨乡就探索桑蚕产业,为此乡政府自筹资金2.5万元,办起烤茧厂,“初步形成了生产、种养、加工一条龙”,带动了养蚕户71户,产值3.3万元,“走出了一条山区脱贫致富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德宏年鉴》1994)

真正的改变还是发生在脱贫攻坚这几年。这得益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家启动“东桑西移”战略,而德宏气候条件好,养蚕期长,土地资源丰富,富余劳动力充足,抓住了这个战略转移契机。

另一个条件是沿边开发开放的优势。东桑西移趋势下,很多东部桑蚕企业,甚至服装、纺织企业开始跟着向西部转移,而德宏作为沿边开放的前沿,又为蚕桑产业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的背景。有着沿边开放背景下日益完善的蚕桑产业链,蚕农不用担心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

总部在陇川工业园区的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引进,是此次德宏蚕桑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龙头企业。这家公司先在缅甸发展桑蚕,后来想把资产重心转移到中缅边境国内一方,德宏州贸易商会驻缅甸商务代表处得到消息后,“马上想方设法与企业对接投资事宜”。2014年9月,董事长郑山洪来到德宏考察,在与陇川县政府对接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就谈妥了合作事宜。(《德宏的三种“招商模式”之“正信模式”》,“德宏招商”2020年6月8日)9月11日公司正式注册,注册资本2.77亿元,12月在陇川工业园区开工建厂,至2016年11月两年时间,基本建成了现在的规模,一跃成为云南第一大缫丝厂。建成4座标准厂房24组生产线和宿舍区等,年产蚕丝达900吨规模,员工达900余人。

除了在工业园区的总部,公司还把小蚕共育基地建在村寨,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每个小蚕基地投资200多万元,从2015年以来,已陆续建成的基地达25个,覆盖了陇川县全部乡镇,德宏除瑞丽外,其他县市也有分布。

正信公司对于陇川,乃至整个德宏的产业发展布局,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离不开德宏州多年来持续不断,一个蓝图绘到底的沿边开发开放。

从1952年瑞丽畹町开放为国家级口岸,到1985年德宏州全境开放为边境贸易区;从1992年设立国家级瑞丽、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到2000年设立“境内关外”姐告边境贸易区;从2012年成立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到2019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改革开放40多年里,德宏始终朝着云南沿边开放的前沿努力。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挂牌以来,德宏州以各项开发开放平台和优惠政策的叠加,让德宏的政策优势更明显。如通过境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实现中缅两国在边境的产业合作互动,帮助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给予瑞丽试验区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五免五减半”税收优惠,与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叠加,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今年5月我们在陇川工业园区采访服装企业凯喜雅时,一位负责人说他们未来希望通过便捷的口岸,把这里生产的衣服输出到缅甸贴牌,以争取零关税进入欧美市场。凯喜雅跟德宏正信是合作伙伴,也是蚕桑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他们之所以来陇川,就是看到德宏正信已经取得的成功。

针对发展蚕桑产业,德宏州政府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向海关总署争取到将热处理桑蚕茧列入进口商品目录,同时纳入替代种植目录。2020年年初,在习近平总书记访缅期间,还与缅方成功签署了《关于缅甸向中国出口热处理桑蚕茧的协议》。

蚕桑产业只是德宏利用沿边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一个事例。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如火如荼建设的当下,更多改革和创新正在实施当中。今年6月,在国务院印发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公布的18项最佳实践案例中,就有一项来自德宏,这个成功入选的案例叫“边境地区涉外矛盾纠纷多元处理机制”,也是近年来德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个典型。

德宏在探索沿边开发开放,赓续胞波情谊的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三个定位”的殷切期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德宏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未来必将更上一个台阶。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