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沙云生:繁荣“美美与共”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关注

007.jpg

作者职务: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文化宣传处处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第八个必须”,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项任务”,充分表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识和力量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固本之举和长远之策。

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用共同的精神谱系凝心铸魂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要之义是弘扬共有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只有赓续精神血脉,加强精神感召,将各民族从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方面嵌入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铸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积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发扬于党的不懈奋斗中,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血火淬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时期的继承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斗,在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中不断发扬、巩固、壮大。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汇聚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面对各种艰难挑战,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锻造出伟大的创造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让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开花结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固本培元。

新时代做好民族文化工作,应将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作为“管脑子”的重要工作放在首位。首先要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纳入宣传教育中,“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各族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认知走向认同,依靠的是全面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其次要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融入文化创作上,“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只有大量创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和现代文明、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文化作品,形成文化创作的高峰,才能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根植于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根植在云岭大地上。

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用共同的文化认同积基树本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需要我们放宽视野,由今溯古。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的生产生活区域中,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文环境,大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沿海区域的稻作文化,山地区域的游耕农业文化,丛林草原区域的狩猎、游牧文化,不断汇聚、融合,最终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大集成、集大成,是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交融汇聚,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脉,这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动力,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明确以中华文化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时,明确提出“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这句话既表明了中华文化在多元各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一体性,又形象地解答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主次关系、纲目关系、本末关系。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工作惯性,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作为新时代民族文化工作的主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美美与共”上来,转移到融汇多方面元素、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上来,实施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引导各民族逐渐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需要摈弃和杜绝“将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错误观念,也需要扭转“将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站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立场上,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的要求,以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衡量标准,既充分考虑文化原真性,也考虑与时代和现代文明的适应性,在剔除保守封闭的意识、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系统保护、活态保护、融合保护、差异化保护等多种方式,拓宽传统文化的保护空间和传承载体,让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用共同的价值共识革故鼎新

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工作模式,往往看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自觉忽视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往往强调“各美其美”,不自觉忽视“美美与共”;往往提倡“原生态”“原汁原味”,不自觉忽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的融合发展;往往将工作着力点放在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上,较少将少数民族文化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归属中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理解,民族文化要革故鼎新,民族文化工作也需要革故鼎新,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的工作主线,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新的目标导向,以“美美与共、融荣与共”为新的价值共识,推动民族文化工作既深度融入、又有力支撑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美美与共”,是新时代民族文化工作的认识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文化因附有历史、地域、民族的烙印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客观事实,但这种差异性是在中华文化一体性基础上、前提下、归属中的差异性,是中华文化大观园中的姹紫嫣红之别。我们应该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每一种不同的美都纳入整个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整体进程中去看待和认识,建构起各民族文化是中华的各民族文化的共识,以各民族文化的“美”组成和巩固中华文化的“大美”“共美”。对于凡是强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有悖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强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有悖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强化民族文化的保守封闭、有悖中华文化发展进程的文明方向和先进方向的文化类型和工作方式,都要坚决反对、纠正和杜绝。

“融荣与共”,是新时代民族文化工作的方法论。其中交融与共是出发点,繁荣与共是落脚点。所谓交融与共,就是引导各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在互通互学互鉴的基础上,融合创作、融合生产、融合发展。交融不是消泯文化的多样性,而是以现实题材创作为重点,在形式上取长补短、载体上互通有无、内容上引新吐故,形成“美好时代一起唱、文化盛世一起创”的交融格局。所谓繁荣与共,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时代进程中的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不可能是脱离中华文化这个母体、脱离新时代这个背景的自行繁荣;中华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推动各民族文化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结合、与现代文明的需要相结合,不断提升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中的适应能力和嵌入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孕育新的时代生命力。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