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关注

原题:砥砺奋进七十载 民族团结谱新篇——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文  /  峨山县民族宗教局

005.jpg

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也是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全县辖3镇3乡2街道78个村(社区),在197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居住着彝、汉、哈尼等25个世居民族,总人口14.39万人。1951年5月12日,峨山民族自治县成立;1954年6月,改称为“峨山县彝族自治区”;1956年1月,更名为“峨山彝族自治县”,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峨山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在党的建设、民主法治、改革创新、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城乡统筹、社会民生、文化繁荣等诸多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书写了精彩华章,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006.jpg

党员干部入户走访 毕晓琳 摄

一、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届峨山县委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壮大党员队伍,提升党员素质。经过70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聚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第一主题,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

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峨山县委坚定不移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思想建设。峨山县委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党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组织建设。1948年11月中共峨山县工委发展党员90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组织建设稳步发展,县委大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不断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着力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夯实巩固,党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截至2021月1月1日,峨山县党员人数由1948年的90多名增至12064名。

作风建设。峨山县委高度重视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一抓到底的魄力,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在源头狠刹不正之风,干部队伍作风进一步转变,为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玉溪“一极两区”建设中贡献好峨山力量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纪律建设。峨山县委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强化政治监督,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坚定性;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实践运用“四种形态”,严肃纪律教育;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全县政治生态进一步向好。

007.jpg

美党香菇 明星洪 摄 

二、 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峨山县农业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只有一些肩挑小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峨山县大力开展经济建设,推进产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峨山县坚持“两型三化”发展方向,积极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努力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高原特色农业竞相发展。峨山县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倾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持续推进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峨山片区建设,蔬菜、花卉、中药材、温带水果、除虫菊、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企业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1个、家庭农场102个,“三品一标”有效认证产品25个,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绿色食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工业发展态势向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峨山县在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五小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结构不断优化,布局更加合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两型三化”等一系列举措,吸引一大批优质企业落户建设投产,基本形成了新型矿电、装备制造、特色生物资源加工、食品和消费品加工、新型建材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202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18.55亿元,是1952年32万元的5798倍,1952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3.6%。

第三产业持续发展。近年来,峨山引进云南建投整合云茶山庄资源,完成提档升级;万亩竹海成功申报为国家级AA景区,实现峨山A级景区零的突破;助推峨山菜园果蔬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项目发展壮大;建成峨山县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考试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鹏程物流开辟2班全货运国内航班及5班全货运国际航班,立足公路运输拓展空运市场,开了玉溪航空物流的先河;搭建县乡村三级电商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乡镇电商业务全覆盖。进出口总额由2015年的751万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6541万美元,年均增长54.2%。

008.jpg

塔冲新村 柏云飞 摄

三、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过去,峨山县城有“斗大一城”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美丽县城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乡镇集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深化“延东扩西连北限南,一城三片环水晶山”为架构的县城空间布局,打造“生态活力示范城、现代数字示范城、全民健身示范城、民族团结示范城”。通过5至10年努力,力争实现县城聚集10万人口、建成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0%以上目标。

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农业农村方针政策,结合峨山农村发展实际,积极加快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村庄面貌,一批批秀美、富裕、魅力、幸福、和谐的美丽宜居新农村逐步显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无害化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绿化村庄、点亮彝乡”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栽种各类经济林果、乡土树种和本地花木近10万株;总投资2731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15462盏。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成10个示范村、100个整治村。

城市更新改造全力推进。分五期实施老旧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共涉及180个小区、588幢居民楼、6030户、17964人,改造总占地面积82.48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改造,改造面积907.06亩。嶍峨古镇列为省级一流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城市提质扩容项目建设,县城品位大幅提升,荣获“省级园林县城”和“国家级园林县城”称号。

009.jpg

玉磨铁路峨山站 施超 摄

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峨山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省、市脱贫攻坚重要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发展为核心,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任务、最大的民生,以第一位的工作、第一位的任务、第一位的责任抓紧抓实。

脱贫攻坚总体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17年富良棚贫困乡、全县35个贫困行政村脱贫退出,县、乡、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31户11982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实现动态清零;2020年无新增返贫致贫人口。全县呈现出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的良好局面。

贫困群众经济收入显著提升。产业覆盖全县8个乡镇(街道)35个贫困村,100%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0%覆盖。2020年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32元,较2016年末的6273元增长88.6%。

贫困群众“三保障”突出问题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贫困户家庭子女无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发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达100%;累计完成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304户;全县实施66户308人易地扶贫搬迁并已全部搬迁入住。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饮水安全均达到了《云南省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评价细则》各项指标要求,季节性缺水且有巩固提升条件的71个自然村组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彻底解决了季节性缺水问题。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自2016年以来,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2.74亿元,聚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建制村到乡镇、县城通硬化路,危险路段有安全防护设施;建制村全部有标准化卫生室并配备村医;所有建制村通10KV动力电、自然村通380V动力电;网络宽带覆盖到村委会、学校和卫生室;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贫困地区村庄人居环境有较大提升。

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研究出台《深入扎实推进扶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6个指导性文件和《峨山县“脱贫攻坚帮扶日”制度》等六项制度。通过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双推进”,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本领明显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实施。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峨山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编制《峨山彝族自治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峨山彝族自治县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峨山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实施,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

010.jpg

现代彝家 李红 摄

五、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大规模开展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坚持70%以上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42441元和15441元,是2011年的2.3倍和2.5倍。

路网,通畅便捷。峨山是昆明通往滇南、滇西通往滇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滇中咽喉”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峨山交通条件十分落后,出县境或下乡全靠步行或骑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方针,广泛发动和组织全县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公路建设。目前,已形成以昆磨高速G8511、国道G213和G357(易峨高二级公路)为骨架,以“三横两纵”县乡道路为主干道的公路路网,全县8个乡镇(街道)、78个村(居)委会、536个自然村,除计划搬迁以外的已实现全部通硬化路;玉楚高速、峨石红高速峨山段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玉磨铁路作为泛亚铁路中线中国境内部分,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昔日人背马驮、出行困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水网,功能完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峨山县水利建设以“兴水利、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为主题,水利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目前,建成蓄水工程390座,总库容9156.96万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能力10154万立方米,全县水利化程度达60.5%。建成饮水工程274件,2020年底,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为9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4.7%。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紧紧围绕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核心目标,坚决打好河湖保护治理修复攻坚战。

能源网,多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峨山县抢抓云南实施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的重大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和升级力度,积极推进水电、太阳能光伏、天然气管道、充电桩等能源项目建设,全县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全县小水电站装机4万千瓦、光伏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10770万千瓦时,建成天然气管道67公里,城区天然气管道主管网及支管网安装19.3公里。

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峨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发展水平低下,全县文盲率超过8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办学热潮,至70年代末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后,峨山县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1994年成为全省首批“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县;1996年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任务,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两基”目标的民族自治县;2001年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70年来,峨山教育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至2021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5.2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38%,全县教育教学总体水平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医疗,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70年来,峨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卫生健康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从赤脚医生走村串巷到家庭医生“健康私人订制”,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健康守门人”上门服务,实现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再到“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的转变,形成“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康复在基层”的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

011.jpg

亚洲象在峨山 陈汝滨 摄

六、生态建设成绩斐然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全县上下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开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实现“含金量”与“含绿量”的同步提升。宣传和倡导“绿色消费、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全面推进。2010年11月,全县8个乡镇(街道)全部创建成为“云南省生态乡镇”,实现生态乡镇全覆盖,成为玉溪市最先完成生态乡镇全覆盖的县区。2013年4月,小街街道及塔甸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5所,市级绿色学校29所,省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社区19个。

规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方向。峨山县高度重视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2006年编制《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6年—2020年)》,成为全省第一家编制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县区。2019年8月,编制《峨山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责任单位。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2020年全县森林面积达15.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9.6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园林县城”“云南省卫生县城”。

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2020年,峨山县5个“千吨万人”(大麻栗树水库、化念水库、舍郎水库、老熊箐水库、镜湖水库)和3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获得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

012.jpg

党大西小学 柏云飞 摄

013.jpg

▲守护人民健康 马宇路 摄

七、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峨山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和“两区一县”的发展定位,不断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发展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谋发展、民族团结促跨越的浓厚氛围。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丰硕。1988年,峨山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年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1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县创建了一批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村示范典型,建成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乡镇,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民族关系和谐稳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政府管控为主导的“管制型”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党政主导型”,再到十八大以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社会共治型”,峨山县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峨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不断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老龙洞古人类遗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四腔、彝族服饰、彝族开新街等一大批文化遗产展现在世人面前。

民族政策落地生根。“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等理念深入人心,各项民族政策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70年众志成城,70年砥砺奋进,70年筚路蓝缕,峨山人民用双手书写了自治县发展的壮丽史诗。站在新的起点上,峨山人民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倾力建设开放协调发展先行区、绿色产业集聚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不为险滩所挡、困难所阻、深水所围,答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答卷,谱写好中国梦峨山篇章。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