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德宏民族贸易工作者

人物

◆文  /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陈思洁

030.jpg

▲德宏州民贸批发站一角 谢尚华 摄

叮叮当当,伴随货郎,唱响边寨高山。

货担挑进村庄,田头摆的货摊,多热闹的山村市场。

一担担的农具百货,在笑语中被社员买光。

看!新铸的犁头,在向荒山开战;

瞧!“芒别式”的薅秧耙,紧掌在社员手中,穿梭在杂草之间。

叮当叮当响,社员踊跃出售土特产,购销业务齐开展,支援工业化,促进粮食大丰产。

货郎!货郎!

支援建设的英雄汉。

——《赞货郎》 段一鸣(德宏《团结报》,1960-06-01)

这是一首赞颂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贸易工作者的诗词,其中的“货郎”,就是当时肩挑马驮把商品送到边疆民族群众手中的民族贸易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为了稳固人民政权,进一步解放“大西南”“大西北”,开展了大量的民族工作。其中,便包括了以“政权未建,贸易先行”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商业活动——民族贸易。它极大改变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一根针换一只鸡”的不公平交易。作为各地创建人民政府的“先行官”,民族贸易工作中涌现出了一群切身为各族群众服务的“货郎”,正是他们的加入,我们党才能深入了解边疆各民族的需求与诉求,以保证各项民族工作顺利开展,真真切切地让边疆人民感受到党的温暖。

跨过“南天门”,做群众的“恩福”

1950年,德宏全境解放后,大批青年穿过“南天门”(今德宏州芒市与保山市龙陵县交界地带),来到边疆,在这里奉献了青春。其中就包括了一名保山青年——李国纲。

当时李国纲在保山国营商业机构从事“土改”工作,对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有一定经验,1953年在组织安排下,他来到德宏梁河从事民族贸易工作,之后调到那勐商店当销货员。

面对当地山区多、交通落后的情况,李国纲与同事组成一个贸易小组,背上枪,挑起“货郎担”,以“肩挑马驮”的方式,将民众需要的商品送到各村寨。在送货下乡的过程中,李国纲一行人既了解到了百姓生活生产上的需求,又与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称作“恩福”(傣语,意为“银子很多的幸福人”)。

梁河罗岗在当时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傣族寨子,为了更好地与当地群众开展贸易活动,李国纲和同事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联系点,除了供应群众所需物资外,还兼与当地群众“做好事,交朋友”。李国纲曾回忆,无论是打扫卫生,修整道路,舂碓磨面,还是犁田,群众干什么活,我们就跟着干什么活。(《回忆解放初期梁河商业工作片段》,《中共德宏州党史资料选编·第四辑》)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贸易干部与当地傣族群众建立起了密切关系。一次李国纲急发高烧,服用随身携带药无效,傣族群众关切地找来中草药,李国纲最终安然无恙。

与此同时,许多边疆青年深受鼓舞,加入了贸易队伍。杨茂忠是潞西县(今芒市)西山文化站民贸商店的营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当地领主家做雇工,生活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民族工作队的感召下,他参与了民族贸易工作。最初,杨茂忠不识字、不会算账,但在其他民族贸易队员的影响下,他认为自己也要向党员看齐,要努力为当地人民群众作贡献。于是,杨茂忠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以自身行动为民族贸易工作奉献力量。

同时,杨茂忠也以热情的工作态度,为党的民族贸易工作赢得了群众的赞美。据报道,到商店工作一段时间后,杨茂忠发现商店存在商品保管不善的问题,随即主动整理商品,自发购置灭鼠装置,消灭了破坏商店商品的老鼠;德宏雨水季节多,江水上涨,为了按时按量地将商品送到少数民族群众手中,他不畏惧江水汹涌,蹚过江水,把物资安全挑到群众家中;很多时候,群众有需要的商品,杨茂忠都会一一记录下来,帮助群众送到,例如,有一次群众家里没米了,杨茂忠主动到别的站点帮助群众买回,群众很是感动。在杨茂忠的努力下,“西山文化站商店的物资质量好!”的赞誉在当地各族群众中口口相传,也为商店获得了流动红旗。(《一个热爱商业工作的营业员》,德宏《团结报》,1959-09-29)

正是在李国纲、杨茂忠等民族贸易干部的身体力行下,许多边疆少数民族青年切身体会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对党民族平等的政策越来越了解,陆续开始加入党员队伍,并在后来成为了民族工作的骨干。

 “把买卖做到群众家”

毛泽东曾指出:“认真在各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推行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是两项中心工作。”(《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民主改革》,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民族工作的蓬勃开展,培养出大批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

2015年,笔者在德宏梁河调研时,曾有幸遇到一位当年的民族贸易工作者——尹可聪老先生。尹老在梁河阿昌族内威望很高,其作品《阿昌人家一堂灯》是当地阿昌族人最喜欢的民族文化书籍之一。作为梁河“老民贸”,尹老的工作经历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营经济和民族工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史的一个反映。尹老回忆道,十多岁时,他便有幸进入了成立不久的梁河县民族贸易公司下属的基层民族贸易商店工作。5年后,作为少数民族的他被调动到民族贸易公司负责采购工作,一干就是10年。

一直以来,梁河作为中国与东南亚通商交流的必经之地,有两条路直达缅甸,一条是从梁河河西镇经盈江到缅甸八莫,另一条是跨过梁河经过陇川王子树再到缅甸洋人街。因此,地理位置与交通要道的便捷,使得梁河多数民众开始经营起众多帮助中缅商人运输货品的马帮,这一现象在滇西边疆地区被称作“走洋”。

据说,梁河最大的马帮在罗星寨,被当地人称为“大锅头”。大批“走洋”行为的存在,让梁河市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大量外货,从尹老口中笔者得知,在国营商业进入梁河之前,梁河市场上很多商品都以缅语谐音命名,如“mi ze yong”(碾米机)、“ze qi”(缝纫机)、“ga pi sa”(衬衣)、“cao biao”(肥皂)。

直到1950年代,随着“政权未建,贸易先行”政策的执行,国营商业才得以在滇西南边疆建立。尹老介绍,当时的梁河国营商业始于人民解放军的随军贸易,“从保山来了7个人组成贸易组,他们都是解放军,组长叫牛运忠。来到梁河后,他们把黄色军衣一脱,穿上便衣就来做民族贸易工作了。”工作组最先在芒东设立了一个商店,1952年7月,随着德宏五个行政区改区设县,国营贸易公司梁河支公司也随之成立,据尹老回忆,当时公司下设一个贸易组,共有11人,公司的口号是:“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居民几种主要物资的供应,扶持工农业生产,打击投机倒把。”标志着国营经济在滇西南地区逐步站稳脚跟。

其间,为了让国营经济彻底在外货充斥的梁河市场站稳脚跟,改变当地人依赖外货的情况,尹老和他的同事不断深入梁河山区、坝区,了解当地人口数量、分布情况、货物需求,再根据当地农产品产量、物资使用量计算出每年梁河需要的物资,并拟定购销目标,四处采购群众所需的生产生活商品。同时,尹老等民族贸易工作者不辞辛劳,坚持送货下乡,“把买卖做到群众家”,与群众交朋友,逐步让当地群众接受人民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一针一线”都要靠合同形式采购完成。为了真正关心到每一位梁河群众,民族贸易工作者在日常的下乡贸易中,不断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结合党的民族特需商品政策,将一些特需商品列入计划,到各地进货,并在各贸易商店设立专门的民族特需商品专柜,以低价专供各族群众使用。例如,做围裙使用的丝线、制作首饰所使用的白银黄金等。

尹老说:“我为这段火红的经历而骄傲。国家的民族贸易商品十分丰富,而且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商品多数实行倒挂价,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细致的关怀,这令我们这一代人非常感动。”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德宏民族贸易工作者确实为民族工作的开展、人民政权的稳固、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1921年成立起,中国共产党便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开创辉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空前加强。正是由于党培养出的各行业各领域的民族工作者不畏艰难、无私忘我、扎根边疆,不断把党的温暖及时送到各族群众身边,才使得“中国共产党是为各民族服务的党!”的赞誉流传在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当中,进而书写了各民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壮丽诗篇。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