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云南艺术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观点

◆文  /  云南艺术学院  杨国良

024.jpg

近年来,云南艺术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科研创作展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引领、融入、结合上着力,发挥综合艺术院校优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服务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学院民族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院长是“党政同责”,分管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是“一岗双责”。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委会第一议题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学习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的工作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院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将民族工作中需要防范的风险纳入意识形态工作清单。明确由党委统战部牵头总抓,各部门、各二级学院按照职责落实具体工作。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认真落实、师生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在人才培养中落实主线

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切实加强课程建设,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忠诚维护者、有力传播者、积极践行者。《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民族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和《服务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用产学研”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项成果荣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边疆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发展理念研究与实践》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艺术学科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个项目获得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舞蹈表演等8个与民族文化紧密相关的专业入选国家级或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开设《民族志摄影》和《云南民族美术》等民族文化特色本科专业课程55门,其中《版种研修—1(绝版套色木刻)》和《云南民族音乐概论》等18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一流课程。《“彝件钟情”——云南彝绣产品专属化产业引领者》等6个项目荣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或铜奖。《中国民族民间设计欣赏》被评为云南省高校优秀教材。 

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主线

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党建+思政+艺术”为抓手,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新入职培训开始,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必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课程的作用,深耕教材、加强教研、抓实备课、搞好教学。近三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展示或教学比赛中17人次获奖。《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等6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思政示范课程。同时,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学生毕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四、在科研创作展演中彰显主线

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科研创作展演全过程各方面。发挥综合艺术院校的比较优势,积极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艺术创作和展演。2019年以来,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相关课题立项59项。2019年至2021年,学院教师发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相关文章93篇,创作了《独龙情怀》《阿诗玛随想曲》《盟誓词碑》等优秀作品,承办了以“民族团结、同心筑梦”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等。特别是由学院具体承担设计和表演任务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七彩云南”国庆彩车获“华美奖”。

五、在服务社会中突出主线

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服务社会全过程各方面。认真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四个不摘”的要求,抓实教育、文化帮扶,力所能及开展消费、产业帮扶,助力定点帮扶地区发展。支持、深化与民族地区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连续18年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民族文化主题创意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并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针对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绝多大数来自民族地区的农村家庭的实际,学院不断加大帮困、助学、育人力度,多年以来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连续几年实现建档立卡户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

六、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把握主线

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国际交流合作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艺术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沟通中的独特优势,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把“艺术”和“民族”有机结合起来,做足文章,做出影响。2019年以来,组织开展了“亚洲设计论坛”“亚洲美术作品邀请展”,承办了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昆明论坛”系列活动。特别是2021年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期间,学院哈尼族学生施晓悦代表中国青年,向世界讲述了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

(责任编辑  赵芳)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