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实施效果及经验研究

观点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编制实施了《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按照“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的思路,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一、《规划》实施效果

《规划》设置了“民生持续改善、发展动力增强、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创建、民族事务治理”6项工程。经统计,各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围绕6项工程,于“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逾4000亿元,工程项目总体实施情况良好、成效显著。

(一)民族地区民生持续改善。编制实施迪庆州、怒江州、“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集团结对帮扶,扎实推进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示范区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施两轮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行动计划,110个沿边乡镇的878个行政村(社区)基本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任务目标。全面建立民族地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为人口较少民族和沿边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项目覆盖了44个县的727个行政村,受益各族群众达173.8万人。“直过民族”聚居区完成32.6万人易地搬迁任务,民族地区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建成城市公办养老机构69家、农村敬老院334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84家。实现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民族地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民族地区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全省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0个,4个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8个自治州有48个县通高速公路,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业,全力推进民族地区“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特色县培育,“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在民族地区布局,云花、云茶、云蔬、云果、云畜等“绿色食品”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支持民族地区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及示范县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在民族地区的集成示范与产业化开发应用。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建设深入推进,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不断优化,开发开放、跨境金融、跨境物流、保税物流等功能日趋完善。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累计建设了26个示范县、164个示范乡镇、2633个示范村(社区)和一大批示范户,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建设30个“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进一步提升边民守土固边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民族教育全面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县一示范,义务教育“全面改薄”任务全部完成,“20条底线”全部达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由2016年的3769人增至2020年的7538人。举办特有民族本科及大中专班,推行迪庆、怒江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全覆盖试点。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建普通话示范村701个,完成7752所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积极推动省政府、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云南民族大学工作,支持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学校博物馆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实施“国门文化”建设工程。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大理、迪庆被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物、非遗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果。精心实施911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项目,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着力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广泛开展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精心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等,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通互学互鉴、交往交流交融。

(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绩突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创建“十进”活动,探索“行政接边地区创建联盟”“边境地区创建联盟”“高铁沿线创建联盟”等创新做法,9个州(市)和7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3000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1065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四川、青海等10个省份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盟机制,与广东等5个省份建立协作机制。推进建立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12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广泛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题展览,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六)民族事务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省委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示范区建设格局。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化抓党建促强边固防、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力选拔任用“四个特别”的干部。坚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初步形成比较完整、具有云南特点的民族法规体系,颁布《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推动示范区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迈出坚实步伐。健全完善省州县三级同步监测监管民族关系和联动响应处置机制,定期开展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在“导”字上下功夫,推进“五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创建200个“和谐寺观教堂”,强化宗教工作督查整改,不断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取得的经验

在《规划》实施中,云南着眼于不断推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积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云南经验、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示范,努力做到“立足云南创经验,面向全国作示范”,持之不懈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以下几项经验。

(一)坚决维护核心——“千村万寨一个太阳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领导贯穿示范区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维护者、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忠诚践行者、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推动者。

(二)完善顶层设计——“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做好示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把示范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党的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加强制度建设,以法治为支撑,以政策为指导,以规划为统领,构建了一套基本完备的制度体系。强化主责主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做到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措施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抓住关键少数,各地区各部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主动担当作为,狠抓贯彻落实,引领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斗筑梦。

(三)坚持人民至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始终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立场;把“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为为各族群众谋幸福、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途径,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迫切、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增强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果,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

(四)紧扣发展主题——“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紧扣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普遍发展滞后,而且差距扩大趋势仍未缓解”的现状,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做到“输血”与“造血”并举,“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动力,提振发展信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同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小康。

(五)树立系统观念——“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部署,坚持用局部服务全局、保障全局的视角推进示范区建设,把握发展与安全、团结与进步、繁荣与稳定的关系,统筹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各民族的力量与智慧凝聚在发展上、凝集在安全上、凝结在稳定上,形成各民族利益关系的一致性,以共同繁荣发展筑牢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六)增强文化认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发展观,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文化互通互学互鉴、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促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七)强化依法治理——“公有理婆有理,法治才是大道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用法治促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不断巩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治轨道上判断问题、处理问题,积极排查化解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八)秉持人才为本——“石做柱木做柱,干部人才是顶梁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大力选拔和使用“四个特别”的好干部,大力培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各类人才,不断加强干部人才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使一大批各族领导干部和人才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坚力量和坚强保证。


稿件来源:今日民族(本文节选自《2021年度云南民族宗教委工作调研报告》)

作者: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示范创建处

 校对:李明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