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大

◆  文  /  习银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反复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什么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呢?从斯大林关于“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的定义来看,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形成的条件和特征。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最核心的表现。民族的四大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民族实体形成之后,共同心理素质在形成民族凝聚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伟大转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本文结合云南民族地区实际,就民族地区如何通过夯实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民族既然是一种历史现象,也同其他历史现象一样受历史发展规侓支配,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地域和经济生活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交融汇聚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统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各民族中不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只有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需要。民族团结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各民族心理认同形成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民族团结的前提保障,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心理基础,是反分裂、反渗透、抵御外部危机的心理基础。没有共同的心理素质和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就不能持久,就难以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就无法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构成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无法超越的阶段。梁启超先生于1902年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中华民族共同语言、地域、经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后又反作用于民族共同体巩固与发展。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地域理念。“仁、义、礼、智、信、孝、悌”等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涤荡,成为各民族共认的道德标准,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元素。正因为共同心理基础的形成,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时,中华各民族才有了空前强烈的“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喊出了“中华民族”这个凝古烁今的称谓,外来压力越大,内部的凝聚力越强,这就是共同心理素质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为己任,坚决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我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征,根据革命斗争发展需要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行业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的民族从不同的社会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国家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七十多年来在平等的政治社会生活、共同的经济生活、建设共同文化中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巩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更加稳固。

三、从实际出发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是云南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全省有26个世居民族,16个州市中8个是民族自治州,还有29个民族自治县和142个民族乡,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民族之间语言和风俗有所差异,制约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9个是“直过民族”,地区间、民族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4060公里边境线,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国邻近,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抵御敌对势力瓦解、分化、破坏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云南民族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繁重、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在云南做好民族工作、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

一是加强政治引领,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思想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目标,以“五个认同”为核心,加强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工作,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要引导各民族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认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继续实施并宣传好国家对民族地区差别化支持政策和东中部地区对口支援工作,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一家人。要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防范、减少宗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消极影响。

二是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交流基础。共同语言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培育共同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大山、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实现自我发展,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同全国一样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工作,通过七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云南民族众多,交通不便,交往交流受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还存在短板,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少数民族自身发展重大障碍。据2021年统计,全省不通晓或基本不通晓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众还有20余万人。要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工作,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和宗教教职人员培训的必修课,统筹学校教育和农村成年人培训、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积极营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筑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文字基础。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精神基础。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来滋养心智、引领思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不断加大中华文化建设投入,积极开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工作,特别是在民族歌舞传承创新方面成效显著,在城市广场、学校课间操、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处处响起民族音乐的旋律,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但也应该看到,民族文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引领方面,有的用独特性和差异性博得人们好奇和追捧,而对共性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宣传方面用心用力不足;比如在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方面,注重挖掘、忽视整理提升、良莠不分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在建筑文化方面,有的地方在城乡风貌建设中凸显和固化了差异性与独特性,忽视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建设。这些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纠偏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文化工作作为铸魂工程常抓不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髓,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挖掘、整理、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厚实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强化共创、共有、共享、共同维护的心理,营造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文化氛围,用中华文化滋养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云南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要收集整理宣传云南各族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支援红军转战云南北上抗日的光辉事迹,以及云南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平叛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及感人故事,不断丰富和发展云南的民族文化。

四是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环境基础。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只有交往交流才能实现心理的沟通交融,进而促进共同心理素质的构建。云南民族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许多地方虽鸡犬之声相闻,但往来却十分困难,阻碍了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脱贫攻坚虽然明显改善了交通通讯,但公路等级低、通信网络维护不善仍然是各地区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大障碍。要从云南实际出发,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拉近地域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地区间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贸易活动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民族特征之一,是形成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即战争的、民族迁徙的、经济贸易的方式,而贸易的方式是最自然、最和谐、最稳定的民族交融。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中,不仅要重视思想的、语言的、文化的、基础设施的作用,更要重视经济的基础作用和经济贸易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特殊作用,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让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民族地区更加凸显。特别是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优化边贸和乡村贸易市场。另一方面出台外贸、金融、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民族地区更加活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金、人员、技术等元素向民族地区流动,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民族地区各种产品走向国际,实现各民族群众多向交流,互嵌式发展,有效促进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构建,进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双赢。

最后,还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仅从云南实际出发就云南民族地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促进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粗浅的探索。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地各民族共同的事业,特别是在广大的汉族群众中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责任编辑  方绍荣)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