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全面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西山景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示范长廊

示范

 ◆ 文·图  /  西山区民族宗教局

2.jpg

西山景区位于昆明西郊滇池湖畔,是昆明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面积55.15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游人如织,分布着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古建筑群,以及国家、省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素有“云南第一风景名山”之美誉,是昆明市极为重要的人文地标,年均接待游客量多达800万人。

近年来,西山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不断丰富、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载体、方法,立足西山景区历史人文遗产富集,南来北往游客量大等实际,利用景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然历史景观、红色文化资源等着力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于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示范长廊,将党的声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深植各族群众心间,在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的同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滇池沿岸不断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织牢国家认同情感纽带

明世宗嘉靖年间,“一代词宗”杨慎因触怒皇帝被发配云南。他在云南多地游历讲学30多年,最终在西山高峣村度过晚年。当地人民将其生前居所奉为“杨太史祠”,以示尊崇与怀念。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西山时,曾专程前往杨太史祠瞻仰祭拜,写下名篇《游太华山记》,为宣传西山作出了重要贡献。杨慎、徐霞客的云南行,与各族群众结下深厚情谊,推进了云南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内地边疆的团结统一,是对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原杨太史祠旧址基础上,先后建成升庵祠(杨慎字升庵)、徐霞客纪念馆,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山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一祠一馆”为依托,通过编印《霞印西山》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本,声情并茂讲好杨慎、徐霞客与云南的故事,不断深化全区人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认识,树牢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持续发扬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其间,区委统战部、区民族宗教局还主动对接全省各地杨慎、徐霞客纪念馆、文化馆、文保单位等机构,常年开展交流研学活动,使“一祠一馆”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跨州市交往交流交融,织牢国家认同、民族交融情感纽带的重要阵地。区委统战部、区民族宗教局以青少年学生交流研学为抓手,在“一祠一馆”和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树牢各族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五观”,将“爱我中华”金种子深植在各族师生心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不断走深走实,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3.jpg

讲好抗战历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战初期,作为大后方的云南每天出动20万民夫,用短短9个月时间打通从昆明通往缅甸腊戍的“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由于国内缺少汽车驾驶和维修人员,南亚东南亚3200余名华侨司机与修理工主动回国服务滇缅公路运输,日均输入抗战物资达300吨以上,有接近一半的人长眠在了崇山峻岭之间。198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景区华亭山山腰先后建起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和昆明市博物馆南侨机工分馆,成为云南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山区坚持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以“一碑一馆”为依托,常年开展“缅怀南侨机工·传承抗战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断赋予南侨机工和滇缅公路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三月三”、端午节、国庆节等重要民俗和节庆日期间,邀请退伍老兵、南侨机工健在者、烈士后人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感人肺腑的事迹教育群众,持续肃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流毒,树牢全区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人流高峰时段每天能达到12场次300余人的讲解接待量。如今,“一碑一馆”已成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各族群众及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党史教育的主阵地,使历经战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薪火相传,使爱国主义精神基因在各民族血液中不断流淌,使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各民族一致共识,持续增强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渗透颠覆的能力,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其间,西山区还结合“筑路”这一话题,以“十三五”期间“高铁通边疆”“村村通汽车”等各族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脱贫攻坚巨大成就,持续升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主题,教育引导全区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肩前行。

讲好“聂耳与国歌”,不断赓续红色血脉

西山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的长眠之地,聂耳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西山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比如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的殷殷嘱托,把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作为牢记“国之大者”、检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在“西山发布”“西山统一战线”公众号推送以聂耳和国歌为主题的革命事迹和宣传报道20余篇,全区各级各部门、各街道干部职工,以及123个社区“两委”班子100%关注公众号,实现党员干部宣传教育全覆盖。在西山景区入口处打造了庄严肃穆的《义勇军进行曲》浮雕墙和聂耳小提琴雕塑,通过在游客必经路段加强“精准滴灌”,推动聂耳与国歌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山聂耳墓旁建成聂耳纪念馆,陈列聂耳革命事迹、遗物精品,以及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聂耳和国歌所做的指示批示,使宣传教育既“有血有肉”,又“有根有魂”。同时,反复打磨提升讲解词,突出聂耳和国歌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突出二胡、月琴、唢呐等传统乐器,以及花灯、滇剧、山歌等传统曲艺对聂耳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使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伟大人民音乐家的成长和伟大革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持续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认识,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近年来,西山区以聂耳墓和聂耳纪念馆为依托,平均每天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讲10余场次、各民族受众近千人,成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的重要场所;成为激发各族群众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值得一提的是,西山区利用720°全景拍摄技术,将南侨机工纪念馆、聂耳和国歌文化党员教育基地VR全景从现实搬上云端,打破时空地域阻隔,方便全国各地网友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云瞻仰”“云参观”“云学习”,自2021年以来网上参观学习流量近万人(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插上数字化翅膀,使互联网成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广阔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西山区的开放交融。

讲好“第一”故事,凝聚民族复兴智慧力量

西山景区与“高原明珠”滇池毗邻,是昆明主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之一,这里是云南第一个天文台“一得测候所”(今云南气象博物馆前身)与中国第一本气候志《高峣志·气候志》的诞生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山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COP15大会举行等为契机,依托云南气象博物馆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基地,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树牢各民族“两山”理念;同时,团结带领全区各族群众驰而不息打好“三大保卫战”,圆满完成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和“十三五”规划项目,使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转化为各民族共同守护“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为西山获评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区)作出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西山区还充分挖掘历史上的“第一”精神遗产,在讲好云南第一个天文台、中国第一本气候志故事的同时,还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第一根电缆、第一架望远镜、第一挺机关枪等众多“云南首创”“中国第一”在西山区的完成过程,以及神舟飞船、蛟龙号、辽宁舰等新时代“大国重器”的诞生经过融入宣传教育内容中,持续增强全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励全区各民族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不断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共建美好家园上来,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为奋力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山篇章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