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曲靖市为例

观点

 ◆  文  /  曲靖市民族宗教委

为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总结曲靖市民族文化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谋划好“十四五”期间全市民族文化工作,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曲靖市民族宗教委组织部分专家深入各县(市、区)及部分少数民族聚居乡镇,走进村寨、学校,就曲靖市民族文化工作开展情况、省级民族文化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民族村寨建设情况开展调研。调研成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注入新动力,为曲靖市创建全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民族文化资源状况

曲靖市有彝、回、苗、壮、布依、水、瑶7个世居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8个民族乡、161个村委会和1479个自然村,2021年全市有少数民族人口57.4万人,占总人口的8.55%。曲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广泛分布的格局,是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和谐共处,在饮食、服饰、住宅、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及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等精神文化方面形成了特点鲜明、生机勃勃、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7年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共梳理出全市7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类别、657项传统文化,初步形成了曲靖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另外,在全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整理有价值的项目400多个,其中将近一半为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全市各民族民俗文化,融历史文化、乡村文化、节庆文化、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于一身,民族文化为曲靖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立体、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基础。

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开展情况

(一)政策保障。2013年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来,明确把民族文化繁荣示范作为曲靖市实施的八大示范工程之一给予高度重视,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策措施。2020年曲靖市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根据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要求,制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族群众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合力推动。一是政府重视,举办赛会活动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以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少数民族歌舞乐展演等大型文体活动为载体,挖掘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得有声有色。二是市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进一步促进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三是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对全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各级各部门合力推动了民族文化工作的开展。

(三)项目支撑。为有效推进曲靖市民族文化工作的开展,2010年至2021年十余年间,曲靖市争取到省级民族文化项目119项1333万元,实施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百名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秀人才项目,项目覆盖了全市9个县(市、区)、8个民族乡和7个世居少数民族,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古籍、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间手工艺、民族节日节庆、民族传统体育等门类,项目覆盖面宽、涉及范围广、门类齐全,成为全市民族文化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资金的投入和项目连续不断的建设,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建成了一批民族文化小广场、传习所和民俗博物馆,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建立阵地。依托学会、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村)等阵地开展日常民族文化工作是曲靖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巿级成立了彝学学会,部分县成立彝族、布依族、壮族及苗族等研究学会,2011年以来,在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和部分县体校、民族乡村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2012年,在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建立了曲靖巿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传承推广基地。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创建工程,有效改善了民族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五)文旅融合。曲靖市积极探索促进民族文化建设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相关的文化旅游活动,把文化建设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在民族地区实施文旅融合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经过多年的探索,民族节庆文化旅游崭露头角,成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

三、民族文化建设成效

(一)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精品。2010年以来,曲靖市民族宗教委开展民族文化普查工作,初步掌握了曲靖民族文化资源,储备了一批有较高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价值的项目,以此为基础,逐年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持续推进民族文化建设,使当地的各民族文化获得保护与发展的机遇。10余年间,市民族宗教委争取1200多万元资金实施了100多个项目,为全市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散布在各民族乡村、涵盖各领域的项目成为联系各民族情感、凝聚各民族人心、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例如:“曲靖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影像档案录制”和“曲靖市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影像专辑”两个项目,拍摄制作了14个专题片和20个民族传统节日影像资料,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在相关媒体播出,并作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美丽曲靖”课件和全市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地方辅助影像教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亮丽色彩。2017年实施的“杜涛声纪念馆物品收集”项目,再现了《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抗战时期著名音乐家杜涛声的革命伟绩。2018年在会泽县实施的金钟山民族文化碑林建设项目,在金钟山修建81块《道德经》碑林,由道教界和全国知名书法家共81人撰写,以独特方式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民族器乐文化传承基地开展研发和制作,出版《葫芦丝、巴乌基础教程》,申请获得葫芦丝器乐国家知识产权专利。

(二)文化富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刺绣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少数民族刺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靖的少数民族传统刺绣主要集中在彝族、壮族、苗族,受现代机绣的冲击,传统手工刺绣正在淡出各族群众的生活,传统刺绣工艺正在消失。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技艺,曲靖市民族宗教委通过扶持示范户、培训绣娘等文化项目的实施,引导、鼓励、支持民族文化企业、刺绣小组、刺绣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探索曲靖少数民族传统刺绣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创新传统手工艺刺绣的载体,推动民族刺绣产业的发展,充分依托刺绣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的独特优势,带动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技艺,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增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文化富民效果凸显,发挥了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增强了文化自信,少数民族妇女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例如:师宗县五龙壮族乡有民族刺绣企业1家、合作社1个、个体经营大户4户,共带动150余户壮家农户发展壮锦、民族刺绣手工艺品产业,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麒麟区在东山镇拖古村成立彝族刺绣产业园,扶持示范户1户,带动当地170余名妇女参加刺绣加工,每户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示范户年收入达10万余元;沾益区依托企业珠源绣韵发展彝族刺绣产业,成立妇女刺绣小组2个,覆盖22个村委会(社区)3000余名妇女,到2020年,培养熟练绣娘300名,带领妇女每月增收2000—5000元不等。同时,通过修建民俗文化展馆、陈列室、举办刺绣技能比赛、参加创意云南文博会及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节等形式,加强民族手工艺技能交流,促进文化融合创新,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刺绣的吸引力和辐射作用。

(三)资源共享,民族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成果丰硕。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共建共享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自信和认同的有效方式。曲靖市民族宗教委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工作,整合各方力量,积极支持成立民族文化社团组织和文化研究会,招贤纳士,对曲靖市民族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出版,为地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依托曲靖市彝学学会开展彝族文化保护工作,完成彝文古籍的普查、征集和编纂等工作,出版发行《云南曲靖彝文古籍提要》;引导各县(市、区)对辖区内的世居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开展普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先后收集整理并出版了《玄通大书》《曲靖回族历史与文化》《中国乐额水族文化探》《云南富源水族文化揽要》《罗平布依族文化》《云南省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布依族卷)》《宣威苗族历史与文化》《师宗壮族》《马龙回族》《马龙苗族》《马龙彝族》等民族文化书籍;与高校合作,开展系列研究,深挖民族文化的内涵。2018年由曲靖师范学院实施的“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的艺术性挖掘与利用”项目,通过话剧形式对民族团结历史史实进行了挖掘探究,对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作了大胆尝试,为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2020年举办“明代曲靖白石江战役及其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云南和贵州的专家学者提交专题论文60余篇,对于研究该战役在推进国家对云南边疆开发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四)媒介助力,民族文化宣传提升了曲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8年在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竞演中,在央视舞台上展示曲靖市7个世居少数民族服饰、歌舞,民族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得以体现,极大地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坚定了文化自信。马龙县咨卡村彝族火草褂纺织技艺源远流长,久负盛名,蕴含着云南彝族服饰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彝族服饰的瑰宝,2009年,火草纺织手工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被拍成大型非遗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民族文化声名鹊起,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罗平县已成功举办了12届油菜花旅游文化节,各民族文化成为节庆活动的一大亮点,为旅游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地方节庆活动品牌成为展示、宣传各民族文化的最好平台。2020年,曲靖回族作家段平创作的报告文学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极大鼓舞了地方文艺创作的开展。

(本文节选自《2021年度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工作调研报告》)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