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推动绿色发展 共建美丽家园 ——读《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

原著
文 / 云南省社科院 张睿莲 西南林业大学 李茂彪

2022年12月,当《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时候,云南社科普及系列丛书、云南省社科规划科普重点项目《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一书在昆明正式出版。该书由范建华、杨宇明主编,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是云南省社会科学界向COP15第二阶段会议的献礼之作,也是一部具有云南特色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的精品力作。全书遵循“地理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的逻辑路径,分为“云南自然环境多样性”“云南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融合发展”三大板块,使用最新统计数据和260张照片,全面立体地展现云南神奇瑰丽的地理地貌、生机盎然的生物多样性、绚丽多彩的文化多元性。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image.png

一、跨学科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政策上的导向,更重要的是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行政管理等全方位、多系统的联合推动,是要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才能一步步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前行。

作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学者跨领域深度合作的作品,《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写作团队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数位专家学者组成,分别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地规划管理、生物地理学、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等研究领域,是交叉学科的综合性成果。书中注重专业性与可读性、学术性与科普性的融合,注重采用点面结合、案例和故事交叉呈现的方式,把专业讲生动,让学术接地气,用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问题。

全书系统地提出了自然生物与人文文化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第一板块云南自然环境多样性,包括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水文环境三个部分;第二板块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多样性、古生物多样性、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部分;第三板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融合发展,包括民族源流与语系的多元化、农耕文化的多元化、民族建筑多元化、民族医药的多元化、民族服饰的多元化、原始宗教文化的多元化、饮食文化的多元化、民族歌舞乐的多元化、民族民间工艺的多元化、云南文化多样性保护十个部分。

该书注重把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科学结合起来探讨其成因、结果和相互影响。作为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云南地处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印缅地区、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其过渡接合部,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

云南各民族、各种文化在地理与生态环境差异十分巨大的空间范围内长期并存,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宗教信仰、多社会形态、多文化现象共生共荣的地带。在许多民族的观念中,大自然是人类的亲人和伙伴,具有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资源利用的实践中与自然相互依存,协同进化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体系和最佳实践,客观上保护和维持了当地的动植物种群。

仅从书中对民族服饰和地理地貌的多元性之间的关系来看,云南民族服饰色彩斑斓、多彩多样,用无处不在的自然生态之美,体现着云南各民族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云南的民族服饰大部分都是“生态面料”,即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材料,例如棉、麻、丝、毛,皮之类低碳环保的面料为主。居住在低热河谷平坝地区的布依族,通常使用自己种植的棉麻作为服饰原材料。布朗族不仅能用蓝靛染布,而且懂得用“梅树”的皮熬成红汁染成红色,用“黄花”的根,经石碓舂碎,用水泡数日得黄汁染成黄色等,其色彩具有大自然之风韵,耐洗不褪。居住在干热地区的傣族、哈尼族在服饰上则追求凉爽,飘逸。西双版纳气候炎热,常年多雨,所以服饰的质地与材料以柔软单薄为主,到田间劳作的时候,能够很方便地把长筒裙挽起来;到休息时,又可以把裙子放下来遮住膝盖,穿着凉爽。藏族的服装原料是更能御寒的动物皮毛,主要原因之一是在高山严寒的地区动物皮毛更加容易获得。

在云南,民族服饰的独特除了受到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的影响之外,还将他们生活地的自然风光、宗教崇拜、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等,汇聚为美丽的图样绣在服饰上。例如白族“金花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纳西族服饰的“披星戴月”披肩,把日月星辰镶嵌在服饰上;还有彝族妇女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装饰等。经过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不同民族与自然与动植物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使得云南民族服饰有着多元、丰富的特点。

二、多角度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成效

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相互依存,有了多样的生物,才有了多元的文化;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元性的基底,而文化多元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动力。这一核心思想不仅贯穿全书,而且为把云南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绿色发展试验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指明了方向。

多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牢牢把握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基本特征,坚持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文化多元共生共存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度建设,高位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建设,2007 年启动“七彩云南保护计划”,确立“生态立省”战略,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 年)》等文件。近年来,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法治建设以践行生态文明排头兵的重要定位。在全国率先颁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彰显云南省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能力。今天,云南各族人民继续瞄准“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努力将云南建成具有世界意义的绿色发展试验区。

三、科普化阐释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目标

该书充分体现云南作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典范,为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证,呈现了探索路径。 

通过描述云南各民族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形成的民间信仰、传统认知、技艺技术等文化和传统,阐释清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等价值理念。这些文化和传统是云南26个世居民族在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下、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发展、积累出来的。既源于自然,又与自然相得益彰、和谐共生,有效地促进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云南省委省政府依据这一特点和资源禀赋,在发展过程中关注对云南文化多样性的开发与保护,先后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强省决策,并把它们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份;民族文化多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一系列举措的持续推行,让云南这块多样性的宝地,更加引人瞩目。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云南省通过国际合作开展了“中荷合作云南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中德合作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恢复和保护项目”等;与国际性组织如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合作实施高山生态系统保护、雨林生态系统修复、社区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建设、科教科普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并积极参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不论对“一带一路”建设而言,还是对整个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云南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云南省要通过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通过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监管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再上新台阶。通过进一步彰显云南生物多样性优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提升“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影响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建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区。

可以说,中英文双语出版的《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一书,尝试着在国际上讲好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动故事,能够广泛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

(责任编辑  赵芳)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