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溪彝村:这日子真是“扎实地赞”
“你是哪里的?”张志华去楚雄城里做客,公共车上有人问她。“紫溪彝村!”这一回答让车上的人羡慕不已,“好了,好了,你们的日子好过了!”很多人发出感叹。
会有这么一天,日子这么好,她想都不敢想。
几年前,她嫁到紫溪彝村时,村里“已经有沼气了”,让她觉得很满足。她没想到,再过几年,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她,不过,当惊喜来临的时候,她一开始还真不适应。
“牛不能养,羊不能养,那还叫彝族吗?不种地少种地,那还是农民吗?”当紫溪彝村规划改造升级的时候,一组、二组的村民大多不同意,村民们固守着一楼牛羊、二楼人居的传统生活,牛羊田地是最重要的生活来源,这些都没了,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张志华也是其中之一,大多数村民都不相信没有牛羊的彝族会有好日子过。张志华一家商量来商量去,好不容易痛下决心签了房改合同,可当施工方搬砖进屋准备开工时,她反悔了,“出去,把砖挑走,农家乐不开了。”她把人撵了出去。
“路拓宽,还有景观,房屋改建,想开农家乐就开,想开客栈就开,不开的话也可以出租嘛。”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地给村民说设计说方案,村民不信,二组拆房重建的时候,有老人失声痛哭,悲伤不已。
“两三个月,工作人员天天来做工作,那个时候不信会有这个样子。现在路很宽,车子也能开进来,还可以开到院子里,以前这里上来一辆拖拉机还勉强能走得通,两边来对头车就直接让不开了。幸好改了,要不然就后悔了。”张志华说。
在半信半疑中,她开了一家叫“彝家欢”的农家乐,开之前,政府特意请了老师给村民做培训,开农家乐的学习厨艺,开客栈的培训铺床、礼貌礼仪等。现在,张志华的农家乐平均每天有四五桌客人,“日子赞(彝语‘好’的意思)啊”,现在张志华面对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想当初,工作组进村,很多村民看工作人员的眼神‘像仇人一样’。”很多村民提起往事都不好意思了。
杨应平,二组村民,紫溪彝村文艺队队长,他很有名,大家叫他“杨哥”。
早些年,杨哥两口子带着本村村民组团在城里表演彝族歌舞,日子过得很奔波。当他得知村子重新规划改造的时候,夫妻双双把家还,开了这家“应平彝家乐”,你炒菜来我帮厨,标准的夫妻档。菜上齐了,两人穿上彝族盛装,杨大哥抱着酒坛,杨大嫂举着牛角杯,给客人唱敬酒歌。当歌声响起,紫溪彝村的过往和好日子都在真诚质朴的歌声里了,这时,喜悦来到心里,你会不由自主地喝上一口,为了这好日子。
“很多人都喜欢去杨哥家。”一首首彝族敬酒歌,唱的是彝村的新生活。紫溪彝村的村民既过上了好日子,又让彝歌传到了四方,多好!
紫溪彝村安居乐业的幸福景象,让来到这里的游客羡慕不已,有人急急忙忙地打听:“你们这里有没有姑娘没嫁的?”“有没有还没娶媳妇的?”
◢◢◢延伸阅读
“十二五”以来,国家民委联合财政部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2009—2016年,云南已组织实施5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5个特色乡镇的建设工作,直接受益群众达数十万人,涉及25个少数民族,地域上覆盖了16个州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
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体现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是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该项工作有效地建设了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培育了民族特色产业,保护了民族传统文化,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深受各民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成为民族工作的又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