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丢村、曼列村:好一幅傣家田园画卷
玉枫是傣族,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洒镇曼掌宰村委会曼丢村村民。
几年前,不时有游客到来,她开始做起了小生意,贴补家用。从2010年开始,村里几乎每天都停着旅游大巴和私家车,每天都有游客来到村子里,除了喜欢到处闲逛拍照,游客还对傣族的美食情有独钟,也喜欢买村民自己生产的东西。这样,玉枫便开起了“傣家乐”。“傣家乐”每天都有人来吃饭、拍照,这不仅让玉枫的收入增加了,还认识了很多朋友,朋友的口口相传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这里。
“曼丢村养鱼的”说的是玉尖丙,她最开心的事就是捕鱼时,鱼儿在手里活蹦乱跳的鲜活劲和生命力,一条条鱼儿串起来的日子,越来越好。
曼丢村的鱼塘水质好,没有污染,养出的鱼非常受欢迎,除了村子里游客食用,也供给镇里、市里。曼丢村养鱼的年收入达到了60多万元,成为景洪市有名的养鱼专业村。在村子周围走走,280亩鱼塘营造出的水乡景色,会让人感受到鱼米之乡特有的幸福感。
玉尖丙家的鱼塘在连片的鱼塘间,她的快乐和幸福,让古老的傣族村落焕发着勃勃生机。
有200多年历史的曼丢傣族村,在加快旅游开发的同时非常注重原生态风情风貌的保护,经过多年的建设,曼丢村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与民族文化保护和谐发展的路。傣族美食、傣家竹楼、别具一格的傣装、自家种的水果,在游客的眼中都成了抢手的“香饽饽”。曼丢的乡村特色旅游,让古寨风貌得到了保护,也让村寨居民增加了收入。
从2010年到现在,曼丢村已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高峰期每天可以达到1400多人。每年仅旅游一项,村民们就有近10万元的收入。像玉枫家这样的“傣家乐” 有26家,户均增收1万元。“以前我们还要出去打工,现在不用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摆摊了。”村民玉罕囡说。这些变化,都源于西双版纳“15885工程”的成效。
在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同样被列为“15885工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这是位于景洪工业园区曼沙村委会的曼列村,这里的傣家人也和曼丢村的玉枫、玉尖丙一样,体验着同样的幸福。
然而几年前,曼列村的环境可以用“脏乱差”来概括,村内污水乱排,村内通往外界的道路都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村民只有坐着拖拉机才能出行。“15885工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启动后,共投入各级资金510万元,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配套新建污水管沟、村内亮化工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活动场地等工程项目建设。几年下来,曼列村整体环境上有了巨大的变化,紧随其后的,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曼列村村民玉温儿喜欢和朋友去村里的活动场所玩,打球、跳舞、聊天、下棋,每个人都自得其乐。大家也喜欢去市里逛逛,因为路变成了水泥路,出行方便了,到城里的距离也一下子变得那样近。
曼丢村和曼列村,只是云南特色村寨建设中的两个代表,有目共睹的是,我们的乡村,正在展开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画卷,正成为众多都市人的精神寄托,洗涤我们心灵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