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动力之源
2023年10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始终坚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云南文化持续繁荣发展,亮点纷呈,异彩凸显。为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建设升级,云南以文化建设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更为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注入了活力,为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激发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诠释了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坚守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篇章。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段论述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的内在逻辑。云南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进中华文化建设中实现不断升华,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拓展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宽度与厚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一是云南着力推动文物保护、博物馆活化利用等工作,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的历史文化滋养。自2019年以来,云南积极向国家文物局和省财政争取并落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保单位保护项目150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达96项;完成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20项、考古发掘项目56个,出土编号器物3.4万余件;完成元谋猿人遗址及周边区域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等6个专项考古调勘调查工作,启动元谋猿人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其中,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2022年央视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项目,2023年6月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二是云南着力从历史发展中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和理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思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头活水。近年来,云南重点讲述“中华民族团结丰碑——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这不仅是唐王朝与南诏友好关系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原与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标识;讲好“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这是1951年26个民族会盟立誓、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团结进步故事及其爱国精神的见证;讲明1949年中共滇西地方工作委员会、(滇西)人民自卫军指挥部发布《告滇西少数民族同胞书》,并提出十条民族政策,这是党的民族政策落地云南的一份开创性宣言,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滇西北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可汲取治边的智慧;讲清抗战期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艰辛历程,及其教育救国故事、刚毅坚卓的精神,为凝心铸魂、积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是云南着力宣讲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两次“一步跨千年”的奋进历程,验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治理路径。1949年,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2020年,他们更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鲜活故事彰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各族群众阔步走上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二、引领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实现了对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诸多文化原创性理论的集成,还使得新时代诸多文化部署达致系统性的整合,取得文化建设愈加贯通的效果,充分体现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属于指导性理论或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
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文化理论的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筑牢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以顶层设计为牵引、以政策保障为推手、以产出精品为目标,立足独特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致力于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云南各民族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时代责任。
一是制度政策的保障方面,先后实施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项目实施办法》《关于深入推进“国门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2023年新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云南金牌旅游村及最美乡愁旅游地创建标准》《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云南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柔性引才实施细则(试行)》等一批新政策新举措,为推动民族文化繁荣、文化赋能云南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支持精品的创作方面,坚持人民至上,聚焦现实生活图景,传承文化传统血脉,以话剧《桂梅老师》荣获文华大奖为契机,推动滇剧《张桂梅》、舞剧《幸福花山》、杂技剧《聂耳》等一批重点剧目打磨提升,支持京剧《大山母亲》、滇剧《忠诚》、花灯剧《南疆丹娘》、话剧《澜沧水长》、白剧《阿欣还乡》等一批优秀剧目创排;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创排的音乐剧《绽放》在全国巡演,涌现出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农民院士》《落地生根》,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等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组织策划出版了《李大钊年谱》《纽带——中老铁路纪行》《中华民族融合简史》《什么是云南》《极命草木——曾孝濂和他的博物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丛书》《生物多样性之美》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重点图书,启动实施“新时代 新云南·中国报告文学大系”;推出张桂梅、高德荣、朱有勇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实现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精品剧作润育人心,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夯实了云南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是激发文化的创新方面,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依托禀赋突出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力巨大的文化发展空间,彰显出中国特色经典文化塑造时代精神的力量。创建云南旅游名村213个,推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1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0余条;不断探索“非遗+景区”“非遗+基地”“非遗+文创”“非遗+演艺”等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水紫陶”,布局“紫陶文创+田园度假+观光体验”西庄紫陶小镇,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理白族自治州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族扎染”,建设“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打造集展、产、研、学、售为一体的非遗体验AAA级旅游新景区;楚雄彝族自治州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先后建成彝人古镇彝绣聚集区、永仁彝绣一条街等产业集群……以做好系列“文化+”、彰显文化赋能为路径,积极推动文化和相关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通过新理念、新规划、新技术的运用,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实现联结与共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锻造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我国更加重视文化发展,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国之大者”。中华文化正是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创新和发展党的文化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体系,具有大格局大气象。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深刻领会“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总体要求,“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念价值与精神追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针与方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具体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云南始终坚守这个魂和根,并作为云南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基础和前提。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云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更要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理论认识上,云南需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感知新的文化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落脚点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云南,就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认识和理解弘扬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实施好第四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实施“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和宗教界践行“四条标准”等教育实践活动,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更好造福各族群众,建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二是实践推进上,云南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以“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激发各民族创造更多积极向上、鼓舞人心、团结奋进的文化作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在云南,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在已实践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基础上,以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导向,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继续创新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民族地区文化惠民、民族文化精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研究、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边疆文化安全8个专项工作,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共建共享新格局。
三是策略选择上,认清时代方位,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更要深刻认识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我们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云南,我们要进一步以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创新文化遗产展示方式,采用数字摄影、多媒体等技术与文化遗产结合,积极打造数字化文化产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让文化遗产暖起来;要注重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特别是积极探索发展“文物+旅游”“非遗+科技”等新业态,深入拓展现代科技的运用面,打造好“数字云南文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魅力;要用现代技术防范民族宗教领域的风险隐患,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构筑网络空间共有精神家园,提升云南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需要我们以回溯式视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实践入手,理解两者相结合的逻辑缘由;以展望式视野,从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文化领域新形势新任务甚至新问题新挑战入手,体会两者相结合的必然趋势;以眺望式视野,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概念入手,感受两者相结合的实现要求;以全球式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入手,预见两者相结合的世界贡献。坚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与创新,将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 纳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