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细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白沙细乐,在纳西语中有着独特的称谓——“勃拾细哩”,有时也被写作“别时谢礼”。这里的“勃拾”其实指的就是玉龙雪山脚下的白沙乡,一个曾经见证了元明两朝丽江木氏土司府辉煌历史的地方。而当我们深入探究白沙细乐的起源与演变时,会发现它其实是以内地汉族音乐文化为基石,并融合了众多民族的音乐文化元素,从而发展形成了现今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元朝之前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细乐”的记载。当时,“细乐”指的是一种以丝竹管弦乐器为主的小合奏形式,这种演奏方式与如今我们所见的白沙细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白沙细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此外,白沙细乐的合奏形式也极具特色。它采用了同宫(即调高相同)的曲牌联套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使得音乐在演奏过程中能够保持和谐统一,还展现出了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之美。
《白沙细乐》作为纳西族民间传承的礼仪音乐,其起源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目前关于它的起源,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首乐曲起源于元世祖忽必烈离开丽江时赠予纳西族首领麦良的乐队演奏。乾隆年间编纂的《丽江府志略•礼俗略》中记载:“夷人各有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光绪年间的《丽江府志稿•风俗》则进一步将其起源具体化为忽必烈革囊渡江时所传,这为乐曲的起源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历史背景。除了这一说法,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版本的起源传说。据说,木天王木增(1587—1646),为了扩张领土,将女儿龙女公主嫁给西番王子。然而,龙女公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并不愿意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于是她巧妙地修书一封,挂在狗的脖子上,让狗将信件带到了西番国。得知真相的西番王子愤怒之下,率兵攻打丽江,但最终被木天王击败。得知龙女公主泄露了消息,木天王愤怒之下将她囚禁于玉龙庭。龙女公主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而坚定的公主,便创作了《白沙细乐》。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赋予了《白沙细乐》深刻的情感内涵,使其音乐曲调常常带有一种凄楚的感觉。当人们听到这首乐曲时,往往会被其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甚至感慨流泪。因此,《白沙细乐》不仅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音乐作品,更是纳西族人民情感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白沙细乐》的演进历程与丽江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明朝时期,这部作品主要由木氏土司所支持的乐工群体演奏,他们为社会上层服务,通过音乐歌颂木氏土司的文治武功,彰显其高贵典雅的阶级特质。然而,到了清朝中后期,丽江地区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为适应这一社会变革,《白沙细乐》经历了再次的革新与融合,逐渐在丽江地区的丧葬仪式中占据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流派,其强调的“礼”的观念在纳西族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部作品不仅是纳西族音乐的瑰宝,更在演奏和传承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了一系列礼仪与规范,展现出对“礼”文化的敬意与传承。这种对“礼”的尊重,不仅仅体现在音乐的演奏技巧上,更渗透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之中,体现了对祖先和神灵的虔诚敬仰。此外,儒家所倡导的“和谐”与“中庸”的哲学理念在《白沙细乐》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部音乐旋律优美悠扬,节奏稳健有序,既不过于激烈也不显平淡,为听众带来一种和谐而舒适的听觉享受。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音乐旋律与节奏的完美融合上,更体现于音乐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与思想内涵的和谐统一。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德”观念对《白沙细乐》的影响亦不可忽视。儒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性情、提升品德的功能。《白沙细乐》在演奏过程中,特别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通过音乐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这种对音乐功能的认识,与儒家思想中的“德”观念不谋而合。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文化的浸润为《白沙细乐》的创作和演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族的先民受到了内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和思想文化层面,更在音乐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的文化价值认同以及不同民族间哲学和思想文化的交融,共同促进了纳西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演奏者身份与技艺传承不仅体现了音乐艺术的精湛,更深刻地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历史画卷。在古代,演奏者多为技艺精湛的专门乐工,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音乐形式的重任。这些乐工不仅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还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使《白沙细乐》的音乐魅力得以充分展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奏者的身份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本的专职乐工逐渐融入民间,成为半职业的民间艺人。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音乐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更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民间艺人们将《白沙细乐》带到更广阔的舞台,使其成为纳西族乃至多民族共享的文化财富。这种身份与技艺的传承变化,不仅反映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揭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常态。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窥见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可以说《白沙细乐》的前世今生,是一部生动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它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为我们理解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责任编辑 王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