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峰:在以花入馔中探索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人物
文·图 /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叶英杰 肖笛 徐静

云南是“植物的王国”,在这片红土地上,多民族交融互鉴创造了精彩纷呈的食花文化,丰富了云南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来自昆明学院人文学院的宋建峰教授,长期从事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与教学,她走遍云南10余个州市,遍访各个民族,历经近十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云南少数民族食花揽萃》。她在书中描绘了曾见过、品尝过的云南各族鲜花美食,从民族饮食习俗角度探索“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本书凝结了宋建峰的大量心血,在这个较少研究者触及的领域内,她得到了学界认可与肯定,书籍更是获得了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及昆明学院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的联合支持,并被昆明科学发展智库收录。回忆起2015年初次食花的经历,宋建峰说,“进山调研时,每次在农户家吃饭都会有一两个应季鲜花做的菜,记得有一次吃金雀花,黄灿灿的花朵味道香甜浓郁,吃上一口真是回味无穷!”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过程中,宋建峰正做出积极的努力,让云南花馔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宋建峰2  受访者供图.jpg

宋建峰

宋建峰左一在田野调查.jpg

宋建峰(左一)在田野调查

“拾花”与“食花”:民族饮食之美

临水而居的傣族、洱海之滨的白族、高山纵谷的佤族和彝族……多民族融合构成了彩云之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沉浸行走在傣族、独龙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地区的四五年间,宋建峰总能品尝到各种鲜花菜肴。她曾在普洱至新平的一次调研途中路过一家地处山腰的傣族餐馆,餐馆门口摆着“一大坨白森森的花”,对鲜花的好奇驱使她停了下来,她想,难道这么美的花也是用来吃的吗?餐馆老板看出了她的疑惑,对她说:“这个是槟榔花,用来炖肉、炒肉都特别香。”当“白花花的一丛”槟榔花炖排骨端上桌时,宋建峰马上就被它纯净的色泽、诱人的清香吸引,它的味道也甘甜醇口。这次经历彻底开启了宋建峰的学术“拾花”之路。

宋建峰在田野调查中渐渐发现了民族食花习俗中蕴含的民间智慧。云南各族人民吃鲜花不仅是为了饱腹,鲜花本身具有的药用价值也满足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次,宋建峰带着团队到彝族地区考察,彝族农户用马缨花招待他们,马缨花是彝族人民的幸福与吉祥之花,它象征着爱情的美好、生活的富足以及人类的延续。“这个他们拿来吃,我简直是没有想到,”宋建峰说,“马缨花有微毒,但是彝族人民不仅吃它,而且发现它有治疗骨髓炎、风湿痛、消化道出血的功效。”2018年,我国第一部彝族医药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公布实施(2022年4月修订),宋建峰基于此发现了一些民族的老人能够如此健康地活到80岁甚至100岁,与食材的药食两用有很大关系,她更加惊奇地发现,花卉竟然也具有养生的药用价值! 

在调研中,宋建峰还看见了花馔所蕴含的营养价值和美学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在饮食上更追求健康与自然,人们喜欢吃原始、生态、天然的菜肴,在品味花朵鲜美滋味的同时,也享受食花过程带来的精神愉悦,亲手采摘的鲜花,吃起来一定更加香甜。宋建峰回忆起她在傣族农户家吃蝶豆花的经历,“我们要吃自己亲手摘的花”,宋建峰激动地说,“当时,我们几个就爬上了这家大门口的柱子,从藤上亲手摘下了一捧蝶豆花”,他们把花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蘸着当地特色的喃咪酱吃,“植物的丝丝鲜甜直抵味蕾,味道很适口”。

云南各族人民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以花入馔是民族群众对饮食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山美、花美、人更美。味蕾品味花馔的滋味,生活被美好的瞬间填满,在采摘鲜花与制作花馔的过程中,云南人民将无尽的民间智慧融入其中,此刻的花馔既能饱腹,又能带给品尝者精神的愉悦,让每一位吃到云南花卉食品的人都爱上这里,爱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槟榔花 拷贝.jpg

槟榔花

木棉花.jpg

木棉花

石榴花.jpg

石榴花

槟榔花排骨汤 拷贝.jpg

槟榔花排骨汤

凉拌木棉花蕊 拷贝.jpg

凉拌木棉花蕊

素炒石榴花.jpg

素炒石榴花

花馔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各族同胞要“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吃到一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宋建峰有过无数次同各族人民吃成一桌、融成一桌、欢歌一桌的经历,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民族团结的魅力。

宋建峰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山乡调研时,附近村民、政府工作人员还有她带队的课题组成员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大家来自不同的民族,有景颇族、白族、彝族、傈僳族等,各民族之间关系都很亲近,相处交流也十分融洽。宋建峰说,“大家不管什么缘由聚在一个桌子上吃饭,特别是在村寨农户家就餐,农户做什么大家就吃什么,都没有什么讲究”“我不吃猪肉,那我吃点牛肉、吃点烤鸡和凉拌菜就好了”“我不吃牛羊肉,那就吃点其他的”。无数次独特的多民族共融、吃在一桌的经历比比皆是,让宋建峰难忘。

一次,宋建峰带着调研团队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调研,他们参加了一位白族博士的婚礼,婚宴是白族传统的 “八大碗”,即餐桌为八仙桌,八个人一桌,上八道菜肴,客人由多民族组成,现场的气氛十分融洽、热闹非凡。当时和宋建峰同去调研的有一位回族学生,主人家得知他的饮食习俗后,单独为这位同学做了几道菜,各民族对彼此饮食习俗的尊重寓于日常交往交流之中。

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群众都爱吃芭蕉花,这不仅是地域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各族之间开放式的交往交流交融互动:在劳作中他们互相帮助,“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景象随处可见;在贸易往来中,他们交换着民族的传统与习俗,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频繁;在生产生活及日常交往中,各民族互通有无,民族关系十分密切。多样化的民族交往方式增进文明互鉴,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花卉饮食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鲜花为原料亲手做成精美的食物,馈赠亲朋好友,表达满满的诚意,增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水族、布依族等民族用羊咩咩花(也称密蒙花)做的花米饭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被馈赠者也体会到主人家对这份友谊的珍重。花馔的制作往往经历采花、洗花、揉花、浸泡、晾干等等步骤,程序繁多,而这种无防腐剂、无添加、纯天然的食物,色彩丰富、赏心悦目,节日气氛浓郁,让人觉得弥足珍贵、情意深长。用花馔表情达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例子还有很多,各民族之间的情谊愈加深厚,花馔礼品也成为联结各族群众日常交往交流的物质纽带。

微信图片_20240524161347.jpg微信图片_20240524161337.jpg



 

以花为媒,谱云之味——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宋建峰始终认为,云南各民族要利用好丰饶的花食资源,让花馔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让更多人品尝到以花入馔的美味。花卉饮食的文化内涵包含着彩云南纯粹的风土人情,这种既美好又鲜活的新颖之感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润物无声地体现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的鲜花种类繁多,既有人们熟悉的玫瑰花、南瓜花、玉兰花、金银花,也有芬芳的山茶花、马缨花、核桃花、海菜花等,鲜花饮食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对食品天然、绿色、无公害以及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追求,宋建峰品尝过上百种民族花卉食品,她骄傲地说,“生活在云南,我觉得很幸福。”

“而且,云南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调研的日子里,宋建峰目睹了云南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路越修越宽,村子越来越干净,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和美融融的生活条件增进了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饮食不仅关注饱腹,也开始注重菜品的精美、原料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走进西盟佤族农户的家,宋建峰团队看到的是干净的灶台、整洁的餐具、现代化的厨房,在政府的帮扶与指导下,民族地区的面貌日新月异,各族人民都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伴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云南人民物质更充足了,精神也更丰盈了。鲜花食品从餐桌逐渐走上了市场,现在琳琅满目的花馔产品,不仅要有人们熟知的鲜花饼、菊花米线、鲜花蜜饯等,也应该有山茶花饼、玉兰花糕、雪莲花酒等民族特色花卉饮食,以花入馔的可开发空间非常宽广。让更多的花馔走上餐桌、走向市场、走进大众视野,宋建峰设想下一步能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中医药大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团队合作,通过实验室的专业研究,用科学的方式为大众呈现安全味美的花卉食品。宋建峰的目标不仅是让更多人品尝到云南的花馔,也要让花馔成为增进各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感受味蕾之上民族感情的深厚,在色、香、味中品味多姿多彩的云南之美。

以花为媒,谱云之味。色香味俱全的花馔,吸引着往来的游客,让鲜花走出大山、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在风和日丽的景色里,品味独特的云南味道,体验彩云之南的无限魅力。在以花入馔、以花为食的民族传统中,彰显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的探索,让花食之美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焕发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