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的灿烂篇章——读《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南地区的民族工作,有效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团结,成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光辉典范。这一时期,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务,主持了西南地区各项工作。面对西南民族关系复杂、国防安全受威胁的情形,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以卓越的才智带领西南各族人民共同开启了西南多民族社会团结协作、和谐共处的新篇章。
《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以下简称《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一书由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郎维伟创作,成书于2004年。全书共有九个章节,并附有西南局时期的民族工作大事记,全方位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西南局的民族工作,细致分析了邓小平领导西南地区民族工作的思考、决策与实践理论,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画卷。
从新中国初期西南民族关系出发,诠释民族工作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在全国成立了六个大区,作为中央与省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各大区内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在短时间内有效实现了国家统一治理。西南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康四省,重庆直辖市和西藏,均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区。
《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一书开篇即诠释了解决好民族问题成为西南局工作重心的缘由。首先,由于民族种类较多,不仅多个民族交错杂居,而且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例如,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坝区的傣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山区的哈尼族、基诺族却仍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因此,各族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别。例如,白族聚居地区已有繁华的市镇经济,景颇族等民族却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又导致了各民族社会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涉藏地区是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傣族、彝族等聚居区土司有着至高的话语权;景颇族、傈僳族等民族聚居区的“头人”是氏族“家长”。同时,由于西南边境线长,散布在边境上的几乎都是各民族聚居区域,因此,当外国势力与国民党反动“残余”挑拨离间时,各民族即为最先受到干扰的群体。
此后,该书清楚描述了面对上述情形,邓小平秉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从实地调查研究着手,“保持对西南地区民族问题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知”(第34页),以“慎重稳进”为总方针,开启了西南民族工作的光辉篇章。
用鲜活事实,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历程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内容。该书的主体部分以详实的文献资料,系统地回顾了邓小平主持西南局工作期间,将马克思主义同西南地区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实践出一系列适合西南民族工作的方案与举措,有强烈的纪实性与现实感。
主体部分开始,作者便以邓小平1950年7月在重庆发表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说明了邓小平强调西南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并将民族工作摆在西南诸项工作“很高的位置上”(第42页),清楚地描述了从与刘伯承一同率领部队进军大西南时,西南民族问题就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就是邓小平在西南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此后,作者从顶层设计出发,梳理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西南民族委员会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清除民族地区匪患、土地改革的推行、团结民族上层、培养民族干部等具体工作的开展,并在其中详尽地列出了邓小平对各项政策的指导。例如,在讨论西南民族地区土地改革时,作者详细描述了邓小平亲自起草“在少数民族地区不急于搞减租退押运动的指示”,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得到毛泽东肯定性批示的过程(第100页),展现了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对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创新与对边疆各族群众的深切关怀,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的民族工作原则与特点。
以史论结合,呈现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在主持西南局工作期间,邓小平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作为新中国初期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在西南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民族工作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邓小平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
在《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一书中,作者充分地论证了邓小平主持西南局工作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向读者呈现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萌发与形成。例如,在论述邓小平培育民族干部的思想与理论时,作者即以各类干部培养、民族学院创立,以及大批实际数据,体现了邓小平立足西南实际,培养多元化人才的开阔思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书的第九章作者总结了邓小平解决西南民族问题的思想,提出邓小平在确定民族政策时的两个原则:一是在民族地区制定和实施政策,“要同少数民族商量”;二是政策制定要依据事实,从实际出发。两条原则生动体现了邓小平在主持西南局工作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在探索西南民族工作的过程中萌发与完善的。
邓小平在主持西南局工作期间,对民族问题的处理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远见。他深刻认识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西南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因此,民族工作成为当时西南局工作中的重点。邓小平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不仅促进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而且从根本上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邓小平对西南民族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历史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上的灿烂一页。各项民族政策的成功实施,为我国的民族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强大优势。
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重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史,认真感受波澜壮阔年代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开辟社会主义事业的筚路蓝缕,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使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本文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2024年校级课题“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经验深化与创新研究”(2024YNDXXJ28)、专项课题“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024YNDXXJ5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王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