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虚空]南传上座部佛教
那些塔和寺
那些大小和尚
那些把佛置于日常生活和自己心里的普通人
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约于公元7世纪经由缅甸、泰国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公元13-14世纪,开始以较大规模从泰国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始建僧团和佛寺、佛塔。经过漫长时间的传播和发展,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等少数民族原始崇拜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精神追求、伦理道德、民族风情、生活习俗、文字教育、绘画建筑、文化艺术等方面,仍然深刻地体现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
男子一生中要有一段出家为僧的经历,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受过教化,才有权利和能力组建家庭、履行义务,才能受到社会尊重。男子出家为僧的时间不限,但不得少于一个雨安居(三个月)。若到20岁仍不愿还俗的,则可经过学习和晋升仪式成为比丘,继而依次晋升。与男儿僧侣化相适应,普遍实行僧侣还俗制,终生在寺为僧者极少。各级僧侣都可以还俗。“帕”即沙弥级的僧侣大多还俗,他们入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年龄不超过25岁,只要本人愿意,父母同意并到寺院说明情况即可还俗。“都”(比丘)级僧侣较少,故还俗的也较少,一般要经过祜巴同意方能还俗,还俗后,称为“康郎”,是该民族中的中级知识分子。他们熟悉佛教典籍和仪轨,一般都被群众选为宗教管理人员,名“波占”,是世俗身份,是信教群众与佛寺,即世俗与宗教之间的媒介。
僧侣等级
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侣等级称谓主要有“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长老),此外还有若干僧职称号,从低到高排列,分别为“扶庸”(预备学僧)、“帕”(沙弥)、“都”(比丘)、“色底”(副长老)、“萨密”(长老)、“祜巴”(长老或统称长老)、“帕召祜”(教长)、“桑卡拉扎”(僧王)。
教派、佛寺等级
南传上座部佛教至今仍保留着历史上形成的四个教派,即摆奘派、润派、朵列派、左抵派,西双版纳地区润派最为流行。佛寺分为四个等级,最高一级佛寺设在召片领所在地的景洪宣慰街,称为“拉扎坦”大总寺,或称为“袜龙”(大佛寺)。可以发布有关西双版纳全境的佛事活动日期和规定,批准高僧的晋升,主持新任宣慰使(召片领)的宣誓仪式。第二等级的佛寺是各勐的总佛寺,设在各勐土司的所在地,主持全勐内的佛事活动,决定下属中心佛事的主持人选,批准勐内高僧的晋升。第三等级的佛寺是各勐总佛寺下属的、由四所以上基层佛寺组成的“布萨堂”佛寺,俗称“中心佛寺”。第四等级的佛寺是基层佛寺,即属于一个或几个村寨的村寨佛寺。
勐泐大佛寺
曾在路途中,无数次地期待和想象,去往版纳佛寺的种种情境。到达西双版纳的第二天,我便慕名去往我国最大南传佛教寺院——勐泐大佛寺。它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度假区一号公路止点的南莲山上。原西双版纳总佛寺的僧众全部搬迁入内,并由中国南传佛教首座大佛爷祜巴龙庄勐担任住持。
在离佛寺一公里之外的地方,便可依稀看到一尊金光闪闪的大佛伫立在天地之间,这座佛像是南传佛教最高的大佛——吉祥大佛,高60米,非常的宏伟壮观,甚至令人忍不住想问,如此巨大的佛像,需要多少能工巧匠花上多少的时间精力才可落成。直到站于佛寺门口,才知道这些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得以解答。待在大佛的脚下,胸腔里早已充斥着强烈的敬畏。抬头放眼,佛像的祥和被蓝天衬托得异常生动,天空的颜色也如同泼洒上一层金沙,仿佛笼罩着整个你所能感知到的世界。一个佛教的门外汉,都能深刻感受到神的巨大和自我的渺小,无论抽象或者具象地去看去说去比较,都只得毋庸置疑地认同它。由心而生一种对佛的崇敬,如同神话和自我内心的一种冲撞,在现实面前,非常赤裸地来了个对比。能致人以如此之感,再多的工匠,投入再多的心血又有何可惜?所有的价值早已一目了然。
走进佛寺,正中静坐一尊中等大小的佛像,佛像两侧有百行阶梯,抬起佛寺的殿堂。阶梯两旁雕有五头龙神像,神像由龙头至龙尾蜿蜒攀爬于阶梯扶手之上。
沿梯而上,佛殿外观属于典型的傣族佛寺建筑。呈方形,屋顶坡面由多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交错起落。屋顶使用长方行片瓦,瓦尾钩在平行的竹制横椽之上。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正脊上的瓦饰呈火焰状,戗脊首端大多竖有凤的形象,风格独特。佛殿内部由佛座、僧座和经书台3部分组成。佛座上塑的释迦牟尼像,大多是坐像,佛祖的耳朵奇特,又大又宽,呈“<”形。身材瘦小,眉清目秀,双手扶膝,流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息,使人产生对傣族历史追溯的好奇心。
再向上走,能看到其他的大殿和带有浓烈南传佛教色彩的建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筑的色彩。在一个喜欢摄影的人眼里,这些色彩是不可多得的。大部分佛殿外部都以金色立面搭配红色房檐为主。壁面同样金红相间地雕有各类佛教花纹,涉及的面积之大,但其工艺却极为细腻,实在让我惊讶。房檐上以绿色的瓦片衬边作为点缀,非常的协调。这些色彩让即便不懂佛学文化的人,也感受到了其文化的神秘、独特、多样和协调。
真正走到大佛面前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已经站立于很高的平台之上。向下至远能看到整个景洪市的大环境。千家万户被自己俯视,再回头看看身后的大佛,顿时明白了,佛温和的目光正注视着这片土地,静静地将庸碌生活中包含的善恶尽收眼底,然后笑说:“世人似发疟疾一般,寒一阵子,热一阵子,不觉过了一生。”
出了佛门,一个当地人向我们介绍,勐泐大佛寺其规划轮廓与自然地貌巧妙结合,呈坐佛形状,为国内所独有。
西双版纳除勐泐大佛寺外,还有许许多多规模相较不大的佛寺,几乎可以说随处能见,有些金碧辉煌,有些古旧庄重。有的佛寺旁还建有佛塔。佛塔主要有:缅式钟形佛塔、亭阁式佛塔、泰式金刚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态。这些塔基本上由砖砌成,外敷石灰、涂料,大多是实心。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龛里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进佛塔要经过的门亭也别具一格。在一个两重檐人字屋顶的一侧,成直角再照样建筑一个屋顶,连接在一起组成门亭。檐下只有柱子支撑,无墙壁,四通八达,供人出进,虽属重复建筑,由于布置巧妙,更显出了傣族特殊的建筑风格。
佛寺不光只做祭拜祈福之用,实际上也是傣族少年的“学堂”。因而在西双版纳的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非常明显,佛寺是他们心目中的圣殿,佛教也成了傣族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以佛寺、佛塔为中心画出一个个金灿灿的圈,这些圈便是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域。南传上座部佛教深深扎根在他们的日子里。这些以佛教文化艺术为基源创造出来的建筑、风俗,准确地为西双版纳勾勒出一个金色的轮廓,发光但并不刺眼,反而照亮了人们内心底处的安详。
贝叶经
用贝叶抄写经文,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是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泰国、缅甸传入西双版纳的。
在西双版纳,傣族同胞称贝叶经为“坦兰”。除了记载佛教经典之外,还大量记载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谓指导傣族生产生活的大百科全书。
贝叶经在西双版纳本土化后,傣族同胞们对贝叶经特别珍爱。每年还专门有一个向佛寺敬献贝叶经的习俗叫做“赕坦”。赕坦前,傣族乡亲们把自己认为比较好、有意义、值得珍藏的有关知识请会刻写贝叶经的师傅刻写成贝叶经,专门向佛寺敬献并给佛寺收藏。过去,这种习俗基本遍及西双版纳的各个傣族村寨。
如今,只有在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的少数傣族村寨,还保留着真正的赕坦。为保护历史悠久并传承了上千年的“贝叶经制作技艺”,在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经西双版纳州政府申报,2008年,贝叶经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