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虚空]出家:傣族男子的特别人生
他们通文识字、懂规矩识礼数、能写会算,是各种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特邀主持人,在社会上颇受人们尊重,很有社会地位,“康郎”是他们特别的称谓。曾经在傣族社会里,“康郎”级别人群的多少,也就是傣家文化人群的多少。然而要成为“康郎”,必须经历少年出家做和尚。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传统宗教习俗,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人们认为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以后在社会生活中遇到难事才能解除苦难,从降生到成人后才会有社会地位。
凡是男孩在七八岁时都要到佛寺里当一段时期的和尚。傣族人把小孩子短期出家做和尚叫“赕路皎”。在送孩子进佛寺的时候,要在寨子里选一个有德、有才之人做孩子的“波约”(干爹),负责承担操办孩子出家的仪式和费用,做孩子未来成长的监护人。孩子皈依佛门后,将成为傣族社会里有教养的人,他在未来所取得的一切荣耀和成就也将成为一道耀眼的光环,照耀“波约”的一生。所以,能做孩子的“波约”也是件风光无限、荫庇子孙、功德无量的事情。
当男孩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的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才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两三年后可以“还俗”,只要在大佛爷面前默祷一下,再跟大佛爷念几句经文,由大佛爷解掉袈裟,便可还俗回家了。还俗后的男子才可以结婚成家。未当过“和尚”的男人,被视为“岩里”,即生人或野人,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甚至很难得到姑娘的喜欢。
“佛寺是学校,佛爷是老师,经书是课本”,这是以前西双版纳独特的现象,佛寺曾是傣族人受教育、学文化、习礼教的重要场所。而今,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都要进学校去接受正规教育,傣家人已经无须再到佛寺里去学习了。然而,傣家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改变心灵深处和精神上的轨迹,很多傣族人都还保持着送孩子到佛寺里当和尚的习俗。他们认为寨子里不能没有佛寺,佛寺里不能没有和尚的念经声。
关门节、开门节 平静与欢庆的切换
“关门节”傣语叫“豪瓦萨”;“开门节”傣语叫“翁瓦萨”。时间分别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和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和布朗族共同欢度的朝佛、祭祖节日活动。
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是佛教僧侣和信徒的净居期。相传佛祖从关门节开始就回到天上,到开门节才返回人间。关门节这天要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其后,每七天一小赕(傣语称用物品奉献佛)。关门节期间,僧侣在佛寺净居修学,接受布施,傣族佛教信徒也常去佛寺静坐参佛,听僧侣讲经传法,向佛像佛爷敬献食物、鲜花、蜡条、银饰和钱币。这段时间,不结婚、不盖房、也不远行。
对于关门节,一般认为不结婚、不盖房、也不远行是因为农忙时节,需要集中精力搞好农业生产。其实,这段时间,同样是以“赕”为主的宗教、祭祀的频繁活动期。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在一年里,需要一定时间静心,进行自我解脱、行善、修行来世,以“道”来达到“涅”,同时,也利用这段时间对已去世的家人进行祭祀。
开门节的到来,标志着历时三个月的各种喜庆活动的禁戒将全部解除。人们又可以举行婚礼庆典,建盖新居贺新房,出门远行做生意,人们的欢乐之门又打开了。所以,开门节是个充满了欢乐、吉祥氛围的节日。在节日里,人们不但要杀牛、酒宴会宾客,还要浴佛、赕佛、拜塔、悬挂灯笼燃放焰火,整个傣乡洋溢在一片欢乐的节日喜庆气氛之中。
节日这天,为迎接佛祖归来,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德宏一带叫“做摆”),向佛像佛爷敬献食物、鲜花、蜡条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在开门节到关门节的三个月中,有一次隆重的佛事活动,傣语称为“赕坦”——献经书(节),时间在傣历11月10日至15日,每个信徒都要抄写(或请人抄写)一本以上的佛经献给佛寺。请佛爷和尚在佛像前诵念献经书者自己所献经书,献经者跪在佛像面前专心听经。“赕坦”活动有时要持续三天三夜,由于有了献经节,使傣族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
文身
傣族男子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文身,即用刀针或锐器在人体上刻刺出各种图案或符号,然后涂上颜色(也有不涂色的),使之永久保持的一种习俗。
傣族文身的历史悠久,古文献早有记载。文身被看做是男人的一种荣耀,不文身者人格低下。传说佛祖在世的时候,经常四出讲经。一次佛祖正讲,有个和尚不专心听,佛祖令他脱下袈裟,在他身上刺了许多经文,从此他静心修行,得成正果。文身跟宗教有关,在身上刺纹,最初靠它驱邪护身,标志族属,寄托某种希望,以后逐渐演化成一种男性美的象征。
文身类别较多,从刺纹面积大小来划分,主要有全身型文身和局部型文身两种。文身纹样千姿百态,从内容上分为文字类——经文,符咒纹,祝祷词;植物类——树、草、芽、叶、花等;动物类——虎、豹、猪、马、孔雀、猫等;天体自然类——日、月等; 人及生活物类——人的眼、物、钱、田坝、道路、田池等;图案或线条纹、几何图形类等。文字类外的造型多为象形纹和几何形纹。
佛教乐器
为了使赕神秘庄重,赕时配以打击乐,于是佛寺中塔旁架上吊着大铜钟,佛殿前挂着云板、圆钟,佛殿后有鼓房。
在佛塔旁的大铜钟,钟体呈圆筒形,足部稍微展开作喇叭形,上部略小,钟身有一圈圈的花纹。钟纽由两只神兽和两个跳着孔雀舞的傣族男子上下交错开合组成,大铜钟悬于佛塔边,离地半尺。赕塔后的善男信女用木槌敲击,以示吉利。大铜钟声清舒而远闻,数里外都能听到它的响声。
云板上尖下宽,两端尖角翘起,用铜制成,较厚,有大有小,小的是沙弥化缘用的。大佛爷上街时,小和尚提着云板跟在后面,边走边敲,那清脆独特的声音示意路上的妇女赶快回避。大的人提不动,用绳从上半部的圆孔穿过,吊在佛殿里,当赕佛的人捐功德时,和尚左手扶绳,右手持槌敲击,声音圆浑悦耳。云板旁吊着圆圆的一块铜片,中间稍微突起一点。佛爷每诵完一段经文,就敲击几下,声音明亮,传声很远,余音悠长,庄严而神秘,能使佛殿充满虔诚的宗教气氛。佛殿后面的房檐下是鼓房,挂着长一米以上,鼓面直径一尺多,长圆筒式的大鼓,鼓身用巨大的黄心楠、红木树、芒果树木掏制而成。鼓两头蒙生牛皮,鼓皮用皮筋勒紧。双手各执一细长缠布的槌击鼓面,声音浑厚洪大,响彻全寨。
每月逢农历七、八、十四、十五日的傍晚,各佛寺必须一齐击鼓、敲钟,钟鼓齐鸣惊天动地,据说是为了镇住魔鬼,这时更能领略到傣乡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打击音乐是多么地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