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云南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大
文 /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史强

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通过学习,现就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挖掘云南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谈点体会。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在中华广袤大地上多民族聚居融合发展的大家庭,除了多元的民族结构之外,还有多元文化的历史印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云南各民族在内的各民族文化,当前的云南更是中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大踏步前进的生动写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整合文化资源为培育文化认同提供一个坚实之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云南各民族文化有机衔接融合,以多元化的形式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速现代化进程,构筑好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自觉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奉献者和坚定维护者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轴中屹立不倒,文化如丰沛泉水般源源不断,这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民族,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汲取奋进之力的重要精神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云南各民族历史演进和文化传统,沁润着云南各民族精气神,使云南各民族历史合规律、合目的地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云南各民族无论是在古代或是在近代,还是当前,云南各族人民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自始至终是积极建构者、忠诚奉献者和坚定维护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云南各民族心灵深处,定格在云南各民族“我是中国人”的底气本色,对云南各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潜移默化影响着云南各族人民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想方式,已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云南各民族之所以始终坚守中国立场,始终以中国人为本、以中华民族为家,就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内核的传承弘扬。为此,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云南各民族文化协同互鉴,共同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二、培育文化认同 增进云南各民族文化的价值共识

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始终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深深扎根生长,要让云南各族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云南各民族文化的主体,在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上为各族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道德滋养,也是云南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是当前的重大任务,更是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由此,要形成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长效机制。在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只有在文化上的认同才能在意识层面上促进各民族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巩固和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就是在整合如此之多的区域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这种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强者文化扩张,而是对各地区、各种文化因素的重新联结与价值定位(邢海晶:中华文化中的凝聚力与软实力.人民论坛,2020(28):31-33.)。至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推动各民族群众从深层次上增强社会及国家的凝聚力,共同推进云南主流价值观建设,增强云南在文化认同基础之上增进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共同价值目标,是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最深层次的价值共识。因此,开展文化整合,不但要以丰富中华文化为认同的前提,而且更要以发展云南各民族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挥文化的自身整合功能,推动云南各民族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激活中华文化在云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本身是一个容量深、体积大、吸附力强的庞然大物,七彩斑斓、和谐共生是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显著标识。在现代化发展中,各民族文化需要不断地创新性发展和交融汇通,只有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创新和交融,才能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云南各族人民深谙只有伟大祖国才是云南各民族前行的力量之源和根本依循,只有同伟大祖国同频共振,云南各民族才有光明的美好未来。

首先要在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抓好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要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有了实在的动力“源泉口”才能激起文化自身的无限生命力。在政府层面上,要不断完善文化管理机制,拓展文化发展的多方渠道,增强各民族投入文化发展事业的积极性,促进多元参与的共同治理,政府在横向间与各部门合作,与民间组织多方合作,使充实的云南各民族文化资源在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时让各项文化事业能不断向前推进。在民众层面上,要激发其积极性与参与度,文化资源的整合结果,最终的受众群体还是各族民众,只有从民众切身需求出发,创新出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产品。但要注意的问题是,不应为寻求某种效果而不注重其事物本质内涵与价值,出现“快餐式”“一次性式”的结果,这是无效的。至此最终落脚点还是涵养中华文化中的云南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贴合民众的心理接受程度和适应程度,进行有力度、有质量、有高度的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其次要在转化上下功夫。大力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并不是要推翻原有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扩大文化受众面和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发展已经步入了新的台阶,为很多行业带来了“新的春天”。要更好地利用云南各地历史遗迹以及文物,让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单单只是在“原地不动,走不出去”,要打通“闭环”与新媒体产业联手,激活文物遗迹,开展“历史记忆工程”和“红色记忆工程”等项目,让历史文物诉说云南各民族发展与历史印记,激起云南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要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有效利用旅游业、多媒体行业等新兴业态进行有效资源整合拓展方向。

最后要在推进上下功夫。应针对云南不同地方的文化资源与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进工作。要坚持以中华文化融入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当中,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基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头脑。要用好云南各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元素,进入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与基层文化阵地,以及旅游景区。同时,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宣传云南的文化特色,吸引大批游客,促进旅游业的有效发展,通过互联网达到信息交流,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路漫漫其修远,是一个长远且更需要有耐心的大工程,这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能量宝”,这更需要云南各民族儿女推心置腹地爱护它、齐心协力地建设它,从而使云南各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在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灿烂的“云南篇章”。

(作者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西南林业大学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WKQN2307 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方绍荣)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