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让各民族青少年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学校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责任,更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旋律。
一、让青少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因纽带,还是厚植民族爱国情怀的重要力量。
我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在教学楼每一层都设置了不同主题的书吧。一楼以“蒙学经典养习惯”为主题,展示在国学启蒙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二楼以“苦读诗书学本领”为主题,展示的是中华经典古诗词。三楼以“立志报国树理想”为主题,以历代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故事对青少年进行启智润心,让青少年从中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阅读习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让青少年在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我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方面坚持开展了“开笔礼”“成长礼”“志学礼”,现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精品课程。每年九月学生入学都会为初一年级及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举行“开笔礼”,同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师生齐诵《弟子规》,让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变成了学校德育文化以及课程文化的教育核心,变成了学校各民族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变成了增强学校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途径。
三、让青少年在中华经典文化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地方,更是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将中华经典文化重新嵌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践行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如:音乐教学中,我校每个学期都学唱一首经典古诗词的歌曲;体育课中加入了中华武术、踢毽子等传统项目的教学;美术课中加入了扎染、土陶、线描画等。我校还创编了传统文化系列校本诵读教材,让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对事、怎么对物等,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让青少年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特别是中国传统节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中华民族最神圣和最重要的日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远的民族性,它已渗入到全体中华儿女的骨髓中。所以,过好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有利于凝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有利于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共创未来,有利于唤醒各民族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更有利于通过过好传统节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校以传统节日为纽带,在每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唤起师生对传统节日的记忆与热情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举行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建党节来临的时候开展入党宣誓及庆典活动。如: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中,我校师生在表演中展示“党旗”“党徽”及“1921—2021”“100周年”等字样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震撼了现场各民族的学生及家长;在清明节来临的时候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让各民族学生铭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老师与各民族学生一起接过前辈的红色接力棒,一起担起新时代赋予教育强国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春节来临的时候,让各民族学生走进家乡的民俗、了解过春节各地各民族不同的民风民俗,并用拍全家福、绘全家画、写全家门联等方式记录和感受传统春节文化;每年的端午节,学校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包粽子、煮蚕豆、做香包、编彩线、画彩蛋等活动,让学生们在“知传统、懂礼节、扬文化”的系列活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样既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又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有利于强化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教育。
五、让青少年在创新“文化+教育”模式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积淀的深厚文化。当前的“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影视”“文化+旅游”“文化+非遗”……这些文化创新也在不断推动与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我校在“文化+教育”中不断守正创新,融合了各类“文化+、科技+、非遗+”等教育元素,创办了多期中国武术、中国剪纸、象棋、茶艺、国画、书法、陶艺等兴趣训练营,都获得了传统文化项目省市一二等奖;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汉字听写大赛、中华诗词竞赛、国学诵读大赛等竞赛活动,受到广大家长及各民族学生的喜爱,这种喜爱之情反映的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启智润心与培根铸魂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推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更加夯实了边疆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根基。
(本文是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对《“大思政课+”“五位一体”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J0693])
(责任编辑 方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