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生物多样与文化多元的云南 | 从祭天娱神到生活再现 多元的民族歌舞乐

关注

专题六 | 从祭天娱神到生活再现  多元的民族歌舞乐

022.jpg

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天然资源,各族人民在长久以来的生产生活和同大自然的互动中,创造、传衍、积聚、发展出了以歌舞形式展现生产知识、记录文化历史等的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鲜明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在绚丽夺目的舞蹈动态世界里,不但可以表现出民族习俗、历史、审美等,同时也展示了神秘、野性、质朴的对客观世界总的认知和求索方式。因此,云南素有“民族舞蹈海洋”之称,一是说它的数量多,二是说它色彩斑斓底蕴深厚。

云南大部分区域是农耕文化区,提及农耕文化,不能不提到“鼓舞”。“鼓”象征着农耕文化区的精神力量,能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农事的积极性,加之不断流传的有关鼓的传说,为鼓抹上浓重的神秘色彩。直到今天,仍有较多少数民族传承着鼓舞文化,流传的民间舞蹈有“铜鼓舞”“木鼓舞”。以佤族的木鼓舞为例。佤族选用优质原木来制鼓,称作“木鼓”或“皮鼓”“大鼓”等。佤族人民将“木鼓”视为佤族繁衍的源头,被供奉为“神器”,其他任何器物都难以企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佤族人民认为敲击木鼓能够通神灵、驱邪魔并降吉祥,木鼓舞是重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敲响木鼓则寓意祝福。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时,就按照当地习俗,拿起鼓棒,敲响三声木鼓,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并向乡亲们致以新春祝福。

舞蹈往往能呈现出历史的空间想象。例如,彝族的 “烟盒舞”,相传最初起源于狩猎,先民们通过模仿当时野兽的动作而创作;白族的“田家乐”舞蹈是对生产劳动过程中犁田耕地动作的延伸模仿,同时伴有对“吆牛”“扶犁”等动作的模仿,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劳作场景。同时,通过这些古朴而原生态的动作情节,也满足了人们对舞蹈审美的需求,享受了舞蹈所带来的美。

云南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多相信人与自然之间是“天人合一”的关系,并从宗教仪式、民俗日常、民族歌舞中直观地反映出来。他们敬畏大自然,并服从于大自然的秩序,在他们的观念里认为,只有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这样的天人关系思想影响下,诞生了众多各美其美、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民间舞蹈。

其中,很多作品的主题就是万物有灵的大自然,包括了自然界的山、水、树木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等。其中,孔雀舞是云南傣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鲜明体现了傣族人民对这一兼具灵与美的动物的崇拜和喜爱,当地人民通过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赞颂美好生活。例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雀之灵》,就是一曲围绕孔雀的自然礼赞。

023.jpg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傈僳族舞蹈阿尺目刮,意为“山羊的歌舞”。阿尺目刮发源于维西县澜沧江流域,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歌舞,同时也是傈僳族文化历史和生产生活的艺术化呈现。阿尺目刮以热烈奔放、粗犷有力的歌舞生动反映了傈僳族游牧、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历史演变过程。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傈僳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与山羊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人们用山羊皮制成的羊皮褂,既能保暖,又能遮风挡雨,是生活的必备物品。因此,傈僳族人民模拟山羊习性动作而创作的“阿尺目刮”,舞姿生动形象,情绪欢乐热烈,富于变化,充分表现了傈僳族人民对山羊的喜爱以及不惧恶劣生存环境的乐观向上精神,保留了浑厚古朴的原始艺术风格和特色。

傣族喜居水边,水养育万物滋润着人类的繁衍生息。20世纪80年代由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水》,就是围绕傣族姑娘与水之间的真情演绎,表达了傣族人民对水的喜爱,呈现出柔情似水的民族气质,赞颂了生命之源对万物的滋润,同时也反映了傣族人民美好的生活。

还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据统计,云南的民族乐器约一百多种,历史悠久,每一件都饱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总的说来,云南民族乐器有两大特点:一来多是就地取材、手工制作;二来非常讲究器型和装饰。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深刻影响。

从材料的选择来看,生物多样性对乐器制作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在云南,到处是竹林,竹制乐器种类繁多。人们就地取材,制作自己喜爱的口弦、笛、笙、竹筒琴等乐器。彝族长诗《阿诗玛》中记录:“破竹成四块,划竹成八片,多好的竹子呀,拿来做口弦。”是对制作竹乐器的生动描述。竹子可以制作笛子,也可以制作葫芦笙、口弦等。彝、哈尼、拉祜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口弦,又称“响篾”,是口吹小乐器。傈僳族喜欢吹笛子打跳,因为笛子比较方便携带,制作简单、成本低,一根笛子就可以把整个场面搞得欢乐沸腾,在打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笛子吹得好的人通常是打跳时的“明星”,可以把气氛带向高潮,深受大家欢迎。

由于有充足的植物资源,云南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摸索,还积累了树叶演奏的种种技巧。在唐代文献中,记载当时的南诏地区(今云南大理州),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以叶声表达爱慕之情。20世纪50年代以后,树叶艺术得到不断发展,诗人们对树叶吹奏更有着细致、生动的描绘。钟黔宁在《木叶》中写道:“摘下鲜嫩的碧绿碧绿的叶片,紧紧地贴在厚实的唇边。它涌出如此奇妙的音响,带着苗山乡土的气息飞旋……仿佛苗家的整个生命和爱情,都注入了你的筋脉之间。”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