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融媒+” 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观察

理论
文 / 云南日报理论评论部 刘薇薇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同胞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丰富沉淀,创造了大量多姿多彩的文学史诗、艺术绘画、音乐舞蹈、生产技艺、建筑表达……这些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精神总和,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智慧凝结。

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是我们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答题。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推广无疑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如何运用融媒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导入融媒思维理念拓宽升级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如何顺应“融媒+”的趋势有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更广扩散更好传播,成为丰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命力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迎来时代新机遇

什么是“媒体融合”?所谓的“媒体融合”,既具有传播理念层面的意义,又具有传播环境的概念,同时还具有技术层面的解读。从传播理念层面来看,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产物,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门类融会贯通的理念更新;从传播形态来看,媒体融合是不同属性的媒介彼此融合渗透、解构打通、集中处理、资源共享之后衍生而出的一种新的信息形态,如数据内容可视化、H5、SVG动画等;从技术层面来解读,媒体融合也是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的融合,通过全面充分调动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整合纸质、图像、声音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各种新兴技术,以及由这些技术所催生的新业态、新应用、新服务,进而形成的集传媒出版、电视广播、影音影像、网站和手机移动端等为一体的传播架构。

从传播推广的角度而言,媒体融合的新形式、新内容、新技术、新呈现,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迎来新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和利器。首先,它有效拓展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渠道。当前,传统的口传化、非物质化的传播形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导入融媒思维和互动性强的融媒数字技术,可以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更加丰富的表达呈现、更加多元的应用场景、更加宽阔的传播渠道。

其次,它突破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物理和心理限制。少数民族文化大多由于地域的限制,局限于本地或是本民族内部的传播,但运用融媒体传播的新技术和新方式,一方面可以打通传统的物理传播屏障,将信息迅速传播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一些“融媒+”创新呈现,打破圈层之间的心理认知屏障,让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行业的人都能够从中收获特别体验。比如,2023年3月,在一年一度傣族泼水节的预热阶段,由耿马县民族歌舞团出演并制作的音乐视频产品《UP耿马》刷爆各短视频平台,“传统文化+洗脑神曲+短视频化”的处理方式,不仅让傣族歌舞成功“出圈”,更在年轻群体里引爆一波热赞。

再次,它进一步提升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力度。当前融媒体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内容技术,为海量信息的存储提供了可能,这既有利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系统性存储和抢救性保护,同时,也能通过虚实结合的数字技术,将民族文化里最精彩、最具价值、最能体现内涵气质的内容进行再现。比如四川的羌绣,其早已引入专业团队进行数字采集、储存、展示和传播,将羌绣的图案和纹样进行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同时,羌绣还借助这些媒体融合的新技术,既实现了对这项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存,也为其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这对羌绣的活化传承意义重大。

媒体融合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突破口

当前,传播的渠道日新月异,传播的方式五花八门,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需求,只有通过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有效整合民族文化、精准提炼要素符号、积极拓展传播渠道、不断升级创新呈现,从外在表现到内涵精神都服务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才能形成一套成体系的传播链条和叙事逻辑,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引发认同,从而更好“出山”“出海”“出圈”。要达成这一愿景,不妨尝试探索这样的几个突破口。

一是以“非遗”文化传播为突破口,讲好民族文化亘古及今、日新又新的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作为我国非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遗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也具有特别需要珍视的濒危性。助力“非遗”传下去、活得好,我们不仅需要给予政策扶持、制度支持,还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红利,对其进行价值再升级、内涵再彰显。比如2022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就与文旅部联合推出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带领大家走进浙江、福建、云南、四川等省的古城小镇、历史文化街区、山水庭院,运用媒体融合形式再现非遗生发原境,构建非遗文化生态传播场,带领观众以沉浸式互动方式体验非遗之美,全景展现中国深厚绵长的非遗文化之脉。

二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赋予新内容、新表达、新呈现,不断丰富升级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都乏善可陈,尤其是在当前不同文化的交融冲击下,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抢救和复兴都是必需的工作。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重新审视,结合融媒时代的传播特点,在对“传统”进行合理裁剪和转换的基础之上,运用融媒技术进行内容迭代、表达创新、价值再造。还是以耿马县民族歌舞团在2019-2023年连续推出的系列短视频产品《泼水舞曲》《栽音音》《利叠叠》《UP耿马》《耿马的佤》这几个作品为例,它们基本上都沿袭了“传统文化+洗脑神曲+短视频化”的处理方式,同时还在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多个网络平台进行内容分发与传播,全网收获千万级播放量。“神曲旋律”加上具有时代符号的歌词,不仅对应了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也让一度传承乏力的马鹿舞、蝴蝶舞、孔雀舞等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实现“活化”,甚至还让大家看到了祖国西南边陲这个傣族佤族世居之地——耿马的存在,为提升当地的文旅知名度添了一把火。

三是用好国际传播的平台和载体,导入“融媒+”技术,推进话语方式的转换与创新,讲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故事。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能够让国际社会看到更加全面、多元的中华文化,对于国家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够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使其在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取长补短、美美与共。我们不妨梳理并提炼出那些能够引发共情共鸣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和符号,通过外宣平台载体,对其进行叙事方式和传播手段的更新再造,从而更好地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比如《中国日报》在2022年10月推出首位数字员工——元曦。事实上,元曦是一个AI虚拟数字人,她以“中华文明探源者”的身份,借助新兴科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随着元曦的视角,我们已经看到了元宇宙世界里的“甲骨文”,领略到了敦煌藏经洞的魅力,看到了1500年前窗花的样子,让贺兰山的岩画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保持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石,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我们不仅要顺应当前科技潮流和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促成不同媒体形态的多元传播、融合发展,还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传播的场景表达和科技表达,让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更大延展性、具备更多可能性。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爱上少数民族文化,凝聚更多的理解与认同、热爱与互动,才能不断丰富并发展中华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