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滇南琼玉: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视域下的建水紫陶

文化
文 /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肖怡婷

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是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五彩山上特有的五色泥通过近20道工序制作而成,因为烧制出来的陶器通常呈赤紫状,故而被称紫陶。作为集绘画、书法、雕刻、印章艺术特色为一身的建水特有陶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水紫陶是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亦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优秀结晶。

《红泥陶.梯田纹》 .jpg

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交融交汇的见证

建水紫陶,这一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陶瓷珍品,不仅是云南省建水县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建水地区汉、哈尼、彝、回、傣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唐南诏时期,建水至越南信道的开拓,以及通商码头和水陆交通枢纽的建立,为商品顺利进入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这促进了云南建水制陶业的快速发展。这时的建水陶器作为商品已经打开了与周边地区和各民族交往交流的通道。至元代,建水被设为宣慰司,大批中原的工匠艺人和军人来此聚居,于是中原汉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在中原汉文化和边地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下形成了建水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也为后来建水紫陶所具备的独特的“文气”奠定基调。明清时期,建水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多元文化的滋润促进了建水陶瓷业的进步,民间有了“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说法。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建水紫陶始终秉持着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与时代同行。无论是汉代的粗犷,还是唐宋的精致,再到明清的华丽,建水紫陶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如今的建水紫陶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紫陶,人们不仅得以了解建水的地方风貌、民族文化,更能从中一窥中华文明史的审美变迁。

各民族艺术融合的结晶

建水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在语言、风俗习惯、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多元文化。建水紫陶正是在这样多元文化的浸润积淀下,从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中诞生出来的器物。建水的紫陶匠人们用独具一格的审美,将本地丰富多彩的文化用艺术的手法展示在紫陶上。在建水紫陶上你可以看到笔画流畅、弧线优美的彝族文字和彝族漆器风格图案。例如建水本地的彝族紫陶大师马成林师傅,他的紫陶作品上彝族文字、彝族的图腾纹饰极为常见,同时吸收了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和建水当地的其他民族文化,并结合了西方的素描写生技法,是体现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优秀作品。而紫陶上的哈尼梯田、“蕨纹”、铓鼓等图案,以及哈尼樽、哈尼斗的器型灵感都源自于当地哈尼族文化。另外,优秀的汉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在建水紫陶上的运用更加丰富。“残贴”上通常装饰有王羲之草书《十七帖》、颜真卿行书《争座位帖》、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兰亭序》,《朱子家训》《论语》,以及大小篆、章草、行草、楷书、石鼓文、汉瓦当文、陆游诗文、对联、印章,“梅兰竹菊”“山川草木”等等。最后,建水各族人民又参与到紫陶的商品销售和传播当中,提升建水紫陶的知名度。因此,在紫陶的产生、流通与发展过程里,建水当地的各族人民都积极参与其中。多民族文化的加持,丰润了建水紫陶厚重的文化内涵。

建水紫陶作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各民族多元生活情趣、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并且融入建水乃至红河、云南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起到了黏合、促进的作用。

发发.jpg白泥陶·提梁四方壶组合·青绿山水纹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

建水紫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成就了紫陶广泛的文化兼容性。

滇南琼玉配图2.jpg红泥陶·仿古汽锅·残贴纹

滇南琼玉配图.jpg黑泥洋桶提粱壶

一是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建水紫陶制作工艺独特,有着六大工艺,近20道工序。其中“阴刻阳填”“断简残贴”“无釉磨光”更是紫陶匠人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智慧,是紫陶独有的传统工艺,极负盛名。它主要以中国传统诗词、书法、篆刻、绘画、印章作为装饰内容。陶工们以紫陶为纸,在上面绘制出山、鸟、鱼、虫等图案,同时以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相衬。如民国《新纂云南通志》中写道:“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两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让世人在生活中常见的器物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二是促进了建水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建水境内有汉、彝、回、哈尼、傣等民族,建水紫陶作为当地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产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受到汉族制陶工艺的影响,吸收借鉴了中原汉文化的优秀成果,还融合了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多元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图案上、装饰上、造型上都融入了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并通过工匠巧手,将这些文化资料体现在紫陶之上。例如目前广泛流传的博古瓶、哈尼樽、彝瓶等器型以及不同器型上的装饰图案花纹等,都明显地吸取了当地世居民族的文化元素,保留着许多世居民族的祭器造型、图腾形象、民族文字、吉祥符号的影子。而在展览、收藏、售卖等过程中,建水紫陶的美更在润物无声中促进着各民族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三是促进了紫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如今,建水紫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园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因为受到紫陶文化的熏陶,加入到紫陶产业的发展之中。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年轻紫陶艺人们为建水紫陶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现代艺术和传统技艺的结合能更好地传承紫陶这门手艺,让紫陶发扬光大。

四是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建水紫陶也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1963年时周恩来总理就已经将建水紫陶作为国礼,赠送给了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对建水紫陶汽锅鸡称赞有加。近日,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静在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进行调研时,也将建水紫陶作为礼物赠送给各国代表,并介绍了紫陶的烧制技艺和文化传承。如今许多外国友人通过建水紫陶这一独特的文化产品,开始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而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建水紫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增进了国际友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建水紫陶作为建水多元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记录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建水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坚的精神财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纳梦月)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