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走茶马古道 看美丽古镇

关注
文·图 / (特约通讯员)沈安娜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川藏茶马古道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直到西亚、东非红海海岸。全长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12431709001830_.pic_hd.jpg

12421709001826_.pic_hd.jpg

沙溪古镇

12371709001232_.pic_hd.jpg

沙溪玉津桥    苏金全  摄

沙溪古镇风情.png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并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是沟通两者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地之一。沙溪作为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许是上苍对沙溪情有独钟,唐代以后,与沙溪坝一山之隔,位于沙溪西部的弥沙发掘了盐井,古称傍弥潜井,沙溪是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古镇的贸易也随之加入新的内容——盐。盐井的开采,犹如锦上添花,助推沙溪的发展,古镇作为离盐井最近的集市,一跃成为西藏、滇西北地区食盐供给的集散地,赢得了“盐都”的美誉。盐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沙溪逐渐成为继茶、马贸易后,又一重要商品。

当小镇酣梦似醒未醒的时分,我悄然踱入寺登街的阡陌巷道。忽然间,一阵扑面而至的寒风尽情地肆虐着身后这座小城。一个人,独自站在四方街的古戏台下,触摸这条千年的古道,感受脚下的小石子彼此依偎,石与石之间私语着这里的繁华没落和沧海桑田。

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风情.png


束河在纳西古语中称“绍坞”,又叫龙泉村,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石板路青幽古朴,街道两侧的房屋是当地的老式建筑, 经过茶马广场,沿途会观赏到一些酷似丽江古城的景观,但相比之下,这里轻轻流淌的渠水更加通透清澈,有如山泉般甘洌洁净,却又曲折优美地蜿蜒于树畔舍旁。

据说束河古镇有八景,即烟柳平桥、夜市萤火、龙门望月、雪山倒映、断碑敲音、鱼水亲人、西山红叶、石莲夜话。前行便是束河镇的四方街广场。周边店铺黑红色的木板门面,油漆斑驳脱落。清清的水溪盘旋围绕,斜斜的五条道路通向各个方向。这里曾经是丽江的皮毛交易集散之地,脚底下被人和牲口踩磨得滑溜溜的石板块,影射着昔日的繁华。古代,由于广场夜市人来人往、灯影憧憧,形成了一道风景,所以称为“夜市萤火”。踏上昔年木氏土司设计的石砌青龙古桥(烟柳平桥),放眼望去,只见青石灰瓦的纳西风格民舍筑于青龙河水波之中,恍然间,不觉忘却这是在海拔两千四百多米的云贵高原,而似是置身于俏雅江南的鱼米水乡。沿溪向北而行,就看到龙泉山下古树参天,水流源头,一池日夜涌泉的晶莹碧水,汇成了九鼎龙潭(龙泉湖)。远处,玉龙雪山倒映其中(雪山倒映),清亮潭水中,鱼儿成群漫舞游弋(鱼水亲人)。小湖旁便是北泉寺,潭旁矗立着一块半截古碑,据说用石块敲击便可以发出清脆的声响,所以称之为“断碑敲音”。龙潭上端建有一座寺庙,名叫三圣宫,供奉着皮匠祖师孙膑,足见当年皮毛加工贸易产业之兴盛。东楼楼基直接入水,几面都有回廊,供游人凭栏远眺(龙门望月)。但院子里却是荒草凄凄,似乎并没有什么人专门照料管理。 转眼远望,西山上的片片漆树已经泛红,赏心悦目,那就是“西山红叶”一景。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风情.png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就走进了和顺古镇。进入和顺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建,鳞次栉比,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西南4公里处,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600多年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兼收并蓄,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南亚、西方交融的窗口。通过几十代和顺人的艰辛努力,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贾,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镇子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这里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在全国古镇中独具特色。

盐井古镇

盐井古镇风情.png

12361709000259_.pic_hd.jpg12351709000258_.pic_hd.jpg

地处西藏芒康县和云南德钦县接壤之地的盐井古镇,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历史上这里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古道上的一座重镇。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

盐井山高谷深,沿江两岸三叠纪红色砂砾层出露有盐泉,据资料介绍,其含盐量高达30.7克/升。当地盐民将泉口扩大,就地势在泉口上层层修建高1.8~2米的方形平顶木棚,顶盖10厘米厚的不透水红黏土层,四周略高,用以晒盐。将盐泉水提至盐田,经3~5天盐水自然蒸发,析出盐分,即为“藏巴盐”。盐业是盐井乡的主要经济来源,井口和盐田全分布在澜沧江两岸。

到盐井古镇最先看的便是盐井,当地的纳西族女子用长圆形木桶从江边的盐井内将盐水一桶桶背出,然后爬上来,倒于一块块晒盐田之中。一两天后,便在峡谷暴烈的阳光和强风吹拂下成为固体状盐。盐井是“茶马古道”上的要冲,现在每天还有来自察瓦龙的大群马帮到此买货,每次来的马匹约100多匹。察瓦龙属于西藏察隅县,位于云南、西藏、缅甸、印度三角交叉地带,是“茶马古道”上著名的马帮繁盛之地,至今马帮仍然十分兴旺。如今的盐井,各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一个多元文化汇聚而且和谐共存的福地。

丽江古城

12321708999018_.pic_hd.jpg12331708999620_.pic_hd.jpg

丽江古城原名大研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市约500公里,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是万顷良田沃野,这片土地上,奇妙地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清澈的湖泊、宽阔的坝子……丽江古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和“川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西藏等地的毛纺织品、山货药材经过这里转销内地,而西双版纳、凤庆、下关等地的茶叶、日用百货,也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西藏等地。从古老的城门进入古城,只见一条条街道依山顺水而建,四通八达,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融合了纳西、汉、白、彝、藏等多民族建筑的精华。虽说建城有800多年历史,经历过若干战争和自然灾害,但古城保存完好,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代表。这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广场,它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丽江古城就是以四方街为中心,并分出无数条街道,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形成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古城街道均以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尘,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色彩斑斓,别有韵味,与整个城市相得益彰。街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和人家,所有的房屋都是土木结构,与内地的许多古城一样,以青砖小瓦建成,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古城的每个街道中间都有一条青石砌成的河渠,纵横交错。山上的泉水汇聚到黑龙潭,再流到沿街的渠道,终年不断。在渠道落差大的地方,还建有多个人工瀑布。河渠不仅为古城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也为这座高原之城带来了湿润和凉爽,增加了古城的灵动。渠道两边是碧绿的垂柳,柔细的枝条,随风起舞,使古城更加婀娜多姿。

丽江古城堪称“桥都”。据介绍,古城的河渠上,飞架着354座桥梁,其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3座,有廊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大石桥、锁翠桥、万子桥、马鞍桥、仁寿桥等。建于明朝的大石桥为众桥之首,从桥下的河水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又叫映雪桥。可谓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好一幅“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高原姑苏”图。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