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科技助力脱贫 赋能乡村振兴

示范

◆文  /  沙洲

001.jpg

在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数年里,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手里举着一个大约有1.5千克的洋芋向全国推销,在他的身边,身着民族服装的拉祜族乡亲,手捧从未见过的大洋芋笑开了花。这一场景通过媒体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心里。而这不过是云南省科技扶贫结硕果的一个缩影,也是分布在我省广大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在科技帮扶下走上致富路的真实写照。

院士来帮扶  成效很明显

作为我省科技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省科技厅的组织下,像朱有勇这样著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来,对帮助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工作关系,记者曾不止一次走进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的朱有勇院士工作站。在这里,朱有勇以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身份接待了无数来访者,一遍又一遍讲述着自己的扶贫经历。

2015年冬季的一天,云南省政府和应邀前来考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联合举办了一个扶贫专题座谈会。此时,正是脱贫攻坚战役在云南全面铺开的关键节点,全省那些深度贫困的“堡垒”亟待攻克。当时确定的两大“堡垒”,其中之一就是澜沧县。

在大家为派谁去攻克这个“堡垒”而冥思苦想的时候,朱有勇主动请缨。会议结束,他便带着自己的院士团队赶到澜沧县,一头扎进了竹塘乡的蒿枝坝。在这里,他看到了当地老百姓贫困的主要原因:种植技术落后,收成微薄稀少。地里所产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除了够农家自用,能卖出换钱的实在不多。由此他感到了肩上的扶贫重任,因为人们需要一个撬开贫困的支点。

经过前期大量的实地调研,朱有勇看好澜沧的农业潜力:充沛的阳光、降雨,丰富的热量,更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物种,尤其是森林植被葳蕤茂盛,条件得天独厚。然而,延续了几辈人的生产生活观念,很难因为科学就一夜之间加以改变。不得已,朱有勇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当地老乡们怀疑的眼光中,开始了脱贫实践。

让科技发力,用结果说话。经过朱有勇和大家的辛勤努力,他们种的100亩冬洋芋当年的亩产达到了3000公斤,每亩收入达1万元。看到这样的成果,一些村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跟了上来,终于,越来越多的老乡被带动了。朱有勇趁热打铁,在团队的具体运作下,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在蒿枝坝正式开班。通过培训,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因此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除了种洋芋,大家也种三七、黄精等各种中药材,收入增多了,日子好起来了。

2019年12月2日,中宣部授予朱有勇“时代楷模”光荣称号。很少大篇幅报道人物的《人民日报》不吝版面地对朱有勇的扶贫事迹作了精彩报道,院士扶贫的成果和威力由此名扬四方。

借助中国工程院帮扶云南的机遇,云南设立了院士扶贫工作站,以普洱市澜沧县和曲靖市会泽县为帮扶试点,指导当地开展科技扶贫示范。中国工程院充分发挥工程院院士、智库等人才的智力、技术优势,先后组织100余名院士和众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山区乡镇,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生态绿色产业;补齐当地的素质性贫困短板,着力培育具有科技创新技能的本土适用人才;探索多行业多产业协同推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着力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扶贫工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实现院士专家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会泽县,由院士领衔的团队围绕高速铁路建设开展战略咨询,把铁路建设规划融入会泽总体建设,实现以地建路、以路设站、以站招商、以商建城、以城富民。为保护好会泽县历史古城名村,提出了旅游规划蓝图。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引种新品种来提高燕麦的质量,探索会泽发展“秋燕麦+”新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冬闲田燕麦产业,推动乌蒙山区高质量发展,助力云南高质量脱贫。

002.jpg

▲技扶公司种植基地

科技特派员  特别有能力

在玉溪市华宁县,这里的广大农民由于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缺发展项目、缺发展致富“领头羊”等问题,长期在贫困线上徘徊。为了让这里的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华宁县几年前启动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结果仅用两年的时间,华宁县冬早蔬菜品牌效应就逐步显现,还推广了柑橘栽培新技术,畜牧生产向良种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科技特派员下驻的海镜村,提高了烟叶生产质量,中上等烟占96%,人均收入达到3050元;华溪镇柑橘比往年增产17%以上,总收入增加1000多万元,橘农人均增收1400多元……

省科技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省科技厅继续联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科技部门,为脱贫攻坚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累计认定科技特派员20976人,实现了对云南省8502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据介绍,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省科技厅组织科技力量为脱贫攻坚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联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科技部门,组织全省科技工作者投身于脱贫攻坚主战场;二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协办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了创业式扶贫服务;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夯实产业科技扶贫基础;四是打造科技入滇大平台,为科技扶贫注入新动能,涌现了一批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为代表的科技扶贫先进典型。

截至目前,派出的各类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农村一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拓了“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中间连着科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路子,辐射带动农民94万余人;累计推广200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累计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8个;备案国家级星创天地51家,认定省级星创天地119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33个,县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24个;连续举办四届科技入滇对接活动,实现签约项目2500余项,引进408位院士专家团队,累计突破杂交水稻、柠檬产业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435项,开发新产品338个,科技扶贫成效明显。

据悉,随着《关于新时代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支撑水平,为全省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科技力量,到2025年,科技特派员队伍将进一步壮大,新选派科技特派员1万人次以上、科技特派团100个以上。

根据该意见,云南科特派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支持措施和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进一步强化,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个以上,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科特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基地200个以上;科特派创新创业和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00项以上,培育基层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1000人次以上。为云南省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2035年云南省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身先士卒来帮扶  竖起旗帜带好头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木令村,家家户户种起了黑木耳,一年下来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谈起这样的改变,村民们无不感慨地说,全靠省科技厅的帮扶,才有了今天的幸福日子。

作为挂钩帮扶富宁县的省直牵头单位,2015年以来,省科技厅投入4000多万元帮助定点帮扶的木令村解决了安全饮水、安全住房、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人居环境整治、脱贫产业等重大问题,使木令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高质量脱贫标准。

2018年,根据省委的要求和厅党组的决定,省科技厅驻村扶贫工作队将扶贫重点从帮扶一个村转向培育全县的扶贫产业。

科技专家们一致认为,富宁县的海拔、气温、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黑木耳种植。于是,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省科技厅相关同志带领工作队员,深入全县11个乡镇100余个种植点,进行实地调研。又先后投入省科技扶贫专项经费650万元,支持“富宁县黑木耳优质高产种植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富宁县黑木耳产业技术标准研发及应用示范”两个省科技计划项目,解决了黑木耳菌种扩繁、菌棒生产、培育、农户种植技术规程、黑木耳人工辅助干燥设备、废菌棒资源化技术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

在省科技厅强力帮扶下,富宁县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迎来曙光,建立了完整的研发、生产技术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产业化基础已经具备。

截至2020年7月,黑木耳种植的龙头企业——云南强丰农业科技公司已生产鹿茸菇503万袋,已采收鲜菇126万公斤,毛收入1500万元……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为富宁县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长期以来,省科技厅对定点挂钩的富宁县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结合自身职责职能,用真心、动真情、扶真贫、出实招大力开展帮扶工作。2020年,国务院扶贫办(现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官网和官微把云南省科技扶贫再次作为经验面向全国发布,这是对云南科技人全面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有效助力科技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充分肯定。省科技厅驻富宁县全体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坚持驻村不忘初心,认真探索科技扶贫模式,把科技扶贫的红旗竖在云南脱贫攻坚最前沿,实现了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的脱贫模式,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力量,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田间地头、森林牧场和工厂车间,让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更多实用科学技术、科技成果在广大贫困地区应用转化,让科技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利器、产业振兴的助推器,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全面脱贫的“云南经验”。

未来,广大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将面临更加繁重的工作和更加艰巨的任务,如何推进贫困地区科技创新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省科技厅表示,将从根本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产业、世界一流绿色食品、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聚焦万亿级支柱产业、千亿级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强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五链统筹”,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融通协同创新,研究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赋能”云南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创新型云南建设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