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昆明市委党校:“四维工作法”擦亮民族团结进步金字招牌

示范

◆文  /  昆明市委党校  李贞

009.jpg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是昆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委党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立足把全市党员干部锻造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党的民族政策的坚定实践者、民族团结的坚定维护者。多年来,昆明市委党校通过实施“点、线、面、体”四维工作法,强化党建引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为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作出贡献。

一、找准“切入点”,做到“三个融合”,彰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效

一是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融合。市委党校注重挖掘具有昆明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各项工作中,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及主题教育相互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平台,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与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党校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程,积极发挥“机关大讲堂”“昆明市领导干部培训日”等平台作用,开发、讲授了《大团结 大联合 共筑中国梦》《昆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实践》《加强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民族团结专题课程23门,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解读、《城市民族工作的形势与任务》等专题授课,构建了党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

二是与科研咨政工作高度融合。为进一步发挥党校在党委、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市委党校积极转变思路、创新举措,不断深化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理论研究。组织党校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实践锻炼、调研走访,搜集和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咨政报告提供最直接的素材,形成《强化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以寻甸、禄劝为例)》《五华区城市民族工作侧记》等优秀课题研究报告,其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民族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调研报告》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9年,与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成立了“昆明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智库”,并在充分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印了《融荣与共——昆明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智库研究成果》《融荣与共 同心同行——昆明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社区”“进旅游景区”“进基层政法单位”模块化研究》等书籍,全面研究总结了昆明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践经验与深刻启示,为昆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咨询支撑。

三是与脱贫攻坚工作宽度融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等脱贫攻坚工作宽度融合。近年来,市委党校协调投入资金276万元,为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帮助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先锋镇打磨箐村发展蚂蚱养殖、花椒种植、酿酒等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编制完成省内首个村级乡村振兴规划《昆明市先锋镇打磨箐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贫困村脱贫摘帽后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村级样板”。编写完成《边疆民族特困地区精准扶贫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研究》,探索精准脱贫思路方法,积累经验做法,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010.jpg

二、抓住“工作主线”,加强服务保障,织线成面促创建

紧扣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机关”这条工作主线,制定印发党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创建任务细化到各党支部党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进一步织密党建为引领、创建工作为主线的工作网。制定年度党委中心组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意见,邀请欧黎明、张瑞才、罗平汉、温铁军等专家学者在党校设立名师工作室,选派骨干教师到基层挂职参与学习锻炼、赴先进发达地区知名高校进行研修。落实“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涉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相关内容融入党校课堂以及研讨交流、课题研究、党性分析等各个环节。每年开展全市党校系统师资培训2期,选派少数民族教师定期不定期参加省、市举办的师资培训,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宣传教育水平。目前,党校教师研究撰写的《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回顾与思考》《新中国70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历程及经验启示》等文章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发表,并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学习强国”等平台转载宣传,充分发挥了党校少数民族教职工在干部教育培训事业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

三、扩大“覆盖面”,丰富工作内容,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编印一本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市委党校着眼于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梳理研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与昆明市民族宗教委共同编印了《昆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培训教材》,教材囊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省、市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等内容,并将其作为党校开展教育培训和全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资料。

举办一场民族团结进步文艺晚会。市委党校坚持整合区域资源,加强校地合作,与昆明市民族宗教委、呈贡区委、云南民族大学联合举办了2018年昆明·呈贡“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联谊活动暨文艺晚会,由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200余名师生为全体观众带来了傣族舞《顶家女》、藏族群舞《快乐生活》、哈尼群舞《山之子》等独具云南民族文化特色的表演,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生活富裕的欢乐景象。组织云南民族大学56个民族的高校学生代表及呈贡区少数民族代表参观了呈贡区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展示中心、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以及昆明市委党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主题文化长廊等。让各族大学生代表充分了解昆明市建设发展的成就,国家和社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惠与便利,切实达到以活动加强联系、以活动增进感情的目的。此次活动在青年学生中引发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嘱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改革创新、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争做民族团结的引领者、践行者、守卫者。

建设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 2019年10月,昆明市委党校与市民族宗教委联合挂牌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全面展示昆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主题教育馆位于市委党校校园内,占地400平方米,由“不忘初心 牢记嘱托”“休戚与共 同心筑梦”“融荣与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大主题板块组成,采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方式,在深情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各族人民的重要嘱托的基础上,生动再现云南各民族共同走过的路、共同创造的美好生活、共同坚守的价值追求。建成以来,主题教育馆已接待来自国家民委及海南、宁夏、吉林、广西、青海、甘肃、贵州,呼伦贝尔、呼和浩特、长沙,井冈山干部学院,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云南省妇女联合会,德宏、迪庆、临沧、玉溪以及昆明市人大调研组等省内外多家单位共121场次5020人参观学习。

011.jpg

四、打造宣传“组合体”,突出工作特点,营造创建活动浓厚氛围

一是借力省、市党报主流媒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对现实问题思考为切入点,切实发挥党校理论宣传、思想引领和弘扬主旋律等重要作用。

二是借助“党建主题馆”“校园文化展厅”“校园文化长廊”“廉政文化读书角”等党建宣传平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学习宣传,进一步深化学员、教职工对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党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依托“智慧校园”平台,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每位教职工和学员。

四是通过主办承办昆明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专题理论研讨会和理论宣讲大赛等重要主题活动,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力量,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更加贴近党校实际工作,用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好故事营造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

五是统筹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特色优势资源,凝聚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与市民族宗教委共同遴选挂牌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等19个“昆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教学点”,这些现场教学点作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基地,进一步丰富了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内容,也成为宣传展示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经验和成就的一个重要窗口。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