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迷人的世外桃源——雨崩

家园
文·图 / 沈安娜

雨崩村,是云南梅里雪山中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寨(3200米),分上村和下村,居住着二十多户藏族人家。这里的藏民坚守着一个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条:不乱砍伐森林,不乱猎捕动物,也不允许外来人破坏他们的规矩。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占用土地,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兄弟姐妹和父母之间从不分家,不分土地,不分牲畜,所以在雨崩的一草一木都较好地保持了原生态的样子,行走其间让人有旷世桃源之感。

image.png

大山深处的雨崩村非常安静,穿越雨崩村这一段路还算比较平坦。开阔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泉水交替展现在大家面前。随着不断往大山深处走,景色越来越原始,树叶红绿相叠,水面也宽阔了起来,远处的雪山不断召唤着我们要加快脚步。时近正午,阳光洒在草原上、湖面上,远处木屋飘出阵阵炊烟,眼前的景色美得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忧愁,生活在这里的人该是多么惬意、多么自由自在。

雨崩,藏语意为堆满经书的地方。这条通往神山神瀑的朝圣之路,玛尼堆、寺庙、神瀑,留下了宗教文化真实的烙印。怀揣信仰朝山而上,那种诗意的美妙在悄无声息中留住行者的步履。神圣与圣洁、人文与自然,无形中让行者进入一种静谧而又高远的境界。每一年,无数的背包客拜访那雪域天堂,也许仅仅是被那一片洁白的雪域之地所震撼,但更多的是被那淳朴藏民心中的信仰所折服。

雨崩在我眼睛里成了一首首诗,一幅幅画。幽长的山路,渐升的海拔,山路旁,郁郁葱葱挺拔的树林中间,黄桦、红桦和枫叶在阳光透射下,色彩斑斓。大树上,不时有松鼠窜上窜下。山路蜿蜒,翻过一座大山,拐过几道弯,过了南宗垭口,一片开阔,镜头里的景深壮阔而高远。这桃源胜景,雪山、溪流、瀑布、藏房、经幡……像一首荡漾着的诗歌。

雨崩人家.jpg

雨崩人家

当我走进雨崩村,才发现,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村子,曾经走过极其漫长的艰苦岁月,经历过无法想象的沧桑。雨崩,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怪怪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山下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有人居住。过去这个村子叫隐秘村——看不见的一个村子。传说,村子里有一个中年男人经常下山去买粮,有一次死在一棵冷杉树下,被人们发现,继而发现了这个隐秘村。过去,雨崩村一直很穷,村里人靠种青稞、小麦度日,收成也不好,每亩就只产200来斤,还得靠天吃饭。人都吃不饱,更谈不上养牲口了。村子里的姑娘都嫁出去了,小伙子熬成老伙子,讨媳妇都成问题。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不到20年时间,雨崩已经不是过去的雨崩,这个隐秘的村子已经不再隐秘。过去,一年到头每户人家的年均收入只是1000多块,现在可是数十万元。只是改变了靠什么吃饭的思路,一切就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景吃饭。现在村子里已经有人在曲纽崩顶庙的院坝里开免费茶铺供香客和一些转山的人喝茶了。大多数人家都建了客栈,养了好几匹骡子,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从雨崩下村往海拔3800多米的神瀑徒步而行,十来公里的山路,要走3个来小时。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高山缺氧,对于有高山反应的人来说,要全程走下来,真要点体力和毅力的。在雨崩,遇到转山的藏民,他们说凌晨3点就有香客进山了。一路上,转山朝圣的藏民,背着行囊,风尘仆仆而来。最远的来自西藏、青海,有的来自四川甘孜、迪庆香格里拉,最近的是从德钦来的,他们风餐露宿,不惧艰难,奔向神山神瀑。对于他们这也许是一次灵魂的远行,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田园雨崩.jpg

雨崩人家

从西当村到雨崩、神瀑,方圆数十平方公里,高寒山区大森林里有很多动物,村民小组长多吉次里如数家珍地给我数了几种,他们见到的有棕熊、黑熊、马鹿、麂子、小熊猫、岩羊、野狼、孔雀、喜鹊、藏马鸡、松鼠……在河边,我看到河床上堆起了许许多多如金字塔形状的鹅卵石。一打听才知道,那是藏民们在许愿,来生他们的愿望是在这里建盖房子,居住在这里,在神山的护佑下,过吉祥平安的日子。

进山的路高高低低、坑坑洼洼,骡子一过,尘土飞扬。当问及村民,愿不愿意好好地修一条柏油路通汽车,村民们都不愿意。他们说,现在这样就行了,用不着修路。据悉,最初的雨崩村,只有16户人家,现在发展到41户。在“村规民约”中已经定下规矩,不能增加新的农户。客栈也不能再增加,村民小组长家没有客栈,他带头遵守。他们的出发点是对这个原始村落最好的保护。

一位法国人来到雨崩,留下一句深刻的感受:雨崩,是灵魂回家的地方。这宁静、安详、圣洁之地,在世界上是难得寻找到的。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