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隐匿深山存秘境致富路上享“同乐”——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创建纪实

推荐

1500822611124258.jpg

叶枝镇,这个今天听起来颇有文艺气质的名字,在纳西语里意为“蛟龙起伏的地方”,距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城86公里。几百年来,这个位于澜沧江畔的小镇,就是进藏“茶马古道”的要冲,印、缅、康藏“茶马互市”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而地处叶枝镇南边的同乐村,则仿若蛟龙爪中一颗珍爱的珠宝,深深隐匿在澜沧江的润泽水汽与白马雪山的苍茫云雾之间。

作为云南省乃至中国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之一,现在的同乐村不但依然保留着那份与世隔绝的传统文化之美,更不断尝试着与现代文明深度结合,摸索出了一条文化互融、产业相容、同心共荣的脱贫致富路。

1500822638116809.jpg

“非遗是财富也是负担”

同乐村,是中国傈僳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的发源地,是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区,中国傈僳族文化研究基地,还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项重大新发现。

而对于普通驴友、摄影爱好者来说,同乐村的传统之美展现得更为直观。从村庄对面山坡上的观景台望去,散布于半山腰的村寨呈阶梯状分布,一栋栋傈僳族特有的民居建筑“井干式木楞房”错落有致,在青山、蓝天、白云的掩映下,色彩分明,如同一幅完美的画卷。这幅画卷不断出现在各种摄影比赛中。

如果有幸碰上村民们跳起“阿尺木刮”,更会大开眼界。“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据说是傈僳族祖先在放羊时模仿山羊的叫声和动作所创。清人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舞者“男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裤裙”。傈僳族在年节、喜庆、婚嫁、丰收、迎宾时都会跳“阿尺木刮”。时至今日,同乐村300余户人家,基本老老小小都会跳“阿尺木刮”。这一古老的舞蹈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除了声名远播的建筑和歌舞,同乐还有着深邃的傈僳族文化内涵。傈僳族农民知识分子哇忍波于1920年代创造出一套属于本民族的音节文字,村口的“同乐阿尺木刮传统展示馆”中就存有《傈僳族音节文字古籍文献译注》,馆前广场还立有哇忍波的塑像。

时光悠悠,同乐村的“井干式木楞房”已有300余年的历史,那份自然淳朴之美遗世独立、浑然天成。

1500822664161412.jpg

但要维持这份美,并没有那么容易。

“非遗是财富也是负担”,维西县民宗局副局长李玉聪介绍,多年来,同乐村一直面对着保护与发展这个世界级的难题:“木楞房”是全木结构,屋顶要求以木板覆盖,每隔几年就得更换一次,但天然林禁伐,房顶更换成本很大,不更换则漏雨严重难以居住;传统民居人畜混居,一般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方面问题突出;房屋密集,消防隐患突出;村内基础设施破旧,也缺少旅游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宣传展示、参观旅游的需求。同乐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2015年前,旅游收入几乎为零。

坐拥宝山却陷入发展困境,正是同乐村民面对的现实。

1500822679200097.jpg

“保护是第一位的”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民居的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还包括村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问题。如何在确保同乐村景观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直是萦绕在各级政府部门心头的问题。

2013年,在云南省、迪庆州两级民族宗教委的支持下,维西县民宗局牵头,在同乐村实施了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傈僳族特色旅游村等项目,这给同乐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项目总投资250万元,进行了民房、入户电路、进村道路、通水工程的改造和新建,装修了特色民居客栈(电视、WIFI、淋浴一应俱全),新建了同乐民族文化广场,为了保证同乐村的景观不受破坏,村里还计划进行线缆入地改造等工程……

如今,同乐村已经成立了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为游客服务,前来参观旅游的客人可以在当地品尝傈僳族特色餐饮,并可以留宿客栈,深度体验傈僳山寨。一位曾留宿同乐的驴友在自己的旅游攻略里这样写道:“……推开房门的那一瞬间,我惊呆了,眼前的这一切原来可以这么美!云雾从山外沿着峡谷,随着风慢慢漫进小村庄,村子下面的峡谷里被云雾弥漫,整个村子就俨如仙境一般。”

非遗保护需久久为功,村寨发展则要步步为营。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谋求发展,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为此,同乐村领导班子“借脑”规划,谋求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我们一直在向外界寻求方案,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同乐村党总支书记和政国反复强调“保护是第一位的”,因为“世界上再没有任何地方有这样原生态的一大片傈僳族传统民居了”。 他们请高校专家等团队提供智力支持,为村寨出规划方案。请来文化公司设计了简约、文艺范儿的土特产外包装,以适应市场审美……“现在还没找到理想的方法,但我们不断和专家学者研讨碰头,把很多人的思路综合起来,摸索尝试。”和政国说。

除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阿尺木刮,同乐村还有余秀芝、余信芝两位省级非遗(传统工艺麦编)传承人,下一步,同乐村还计划邀请专业设计师结合麦编传统技艺,设计兼具实用性、现代感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以更加符合游客的审美及市场的需求。

效果显而易见。如今的同乐村,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建筑基础上,逐渐被开发成为展示傈僳族村落生活场景的新景点。

据统计,2016年,同乐村共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通过特色餐饮、特色民居解决食宿;民族工艺品如民族服饰、麦编工艺品、傈僳族弩弓及农特产品野生菌、木耳、蜂蜜等销售,实现旅游收入近95万元。

从零到近百万元,同乐村的自然景观、文化传统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之间,已然达成了初步双赢。

1500822703128729.jpg

“党员干部要挺住,不能趴下”

“去年十一黄金周,一个星期来了四五千位游客。”26岁的和国强是土生土长的同乐村人,同时也是“同乐游客服务中心”和“同乐阿尺木刮传统展示馆”的工作人员。根据预约,他会为远道而来的游客组织阿尺木刮表演、安排住宿等。谈到同乐村的未来,一年前还在香格里拉打工的他,带着一种腼腆又充满信心的笑容表示“一定会相当好”。

就在三年多前,同乐村还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村寨,大部分农户都靠国家的低保、惠农资金过活。

“比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更严重的是很多村民思想上的得过且过,对生产生活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打算。”2013年,当藏族青年和政国被叶枝镇党委派往这个傈僳族村寨时,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情况。于是,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想方设法改变村民们的精神面貌,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每天早上叫村民起床是我一天工作的开始,早上7点开始我一家一家地去敲门,让他们早点出工。”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村民从一开始的反感,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接下来,和政国率领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动群众,开始引导村民发展中药材、养殖和旅游等产业。以他为代表的全村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在点点滴滴中转变着同乐村。

乡镇科级干部到村任党总支书记的和政国不是个案,近年来,迪庆州很多发展困难村、重点村,村党总支书记都由县里从乡镇副科级干部中选调。

1500822732138833.jpg

在迪庆州的广大农村,雪山下,牧场旁,离少数民族群众最近的地方,像和政国一样,一大群有想法、有干劲、有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在坚守,他们身体力行,在点点滴滴中改变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建设着精神家园。

同乐村的发展规划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和窗口,带动种植养殖业,发展多元化产业,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在这个思路下,村党总支成立了阿尺木刮展演、傈僳族文化特色产业、生态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4个党支部,又以党员牵头的形式,开设了同乐文化产业、傈山养殖和傈缘种植3个专业合作社,探索“总支+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截至今年3月,3个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收益已超过200万元。2016年,全村302户村民家家户户的中药材种植都有了不错的收益,最高的一户收入超过7万元,今年中药材产值预计将实现500万元。

同乐村村民的思想观念已悄然改变,产业结构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和政国介绍,除了发展旅游业,现在从海拔2000米到海拔2920米的区间范围内,村里安排了种养殖、中药材、经济林和果树等多种产业。这种垂直农业体系不但丰富了同乐的产业结构,还确保了当某一种产业因自然灾害减产或遇到市场波动时,其他产业正常产出,给群众的收入上了一道安全阀。

1500822745139005.jpg

当然,改变的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和政国的记忆里,他遇到的失败多得“讲不完”。尤其是刚到同乐村时,一次他发动村民种植了80亩当归,结果遭遇了种子问题,一棵苗没出。“开始尝试没经验,买到了隔年的种子。怎么办?这个时候党员干部就是要挺住,不能趴下。要站起来继续走,要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说到这,这个黑脸膛的康巴汉子眼里滚动着泪光。在那个艰难的时刻,他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和村民一起抓紧农时补种续断,年底一算,收入虽然不高,但每亩地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益。

经此一役,以和政国为代表的村党总支用自己的担当赢得了人心,更随着村里产业的日渐红火,凝聚了人气。以前的同乐村年轻人为了讨生活,千里迢迢到海南、内蒙古等地打工,而现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少了,回乡种药材干事业的多了。“现在村里家家户户忙生产,但就怕我离任。”和政国感慨,“其实老百姓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老百姓。” 

虽然前路依然曲折,但和政国毫不畏惧,在他看来,所有为梦想付出的努力,都像这山、这水,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

三年前,他在村里人怀疑的眼神里立下了“3年后户均收入过三万元”的目标。如今,这个目标已然实现。同乐村又树立了新三年的目标——“2019年前要全村实现小康”。而和政国心里还有比这更大的梦想:“我希望未来的同乐村,经济发展和产业专业化能走在全州前列;近半的家庭能有汽车;村民坐在家里靠网络就能把中药材、手工艺品销售出去。”他说,“旅游体验、服务设施好了,游客笑眯眯的;收入高了,老百姓也笑眯眯的。这才是同乐。”

1500822761702321.jpg

同乐村的变化是迪庆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迪庆州优先在边远民族地区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全面推进“涉藏地区高原农牧民学生救助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边疆“解五难”工程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生产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居安而不思乱,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截至2016年,共有3.2万人脱贫摘帽,3个贫困乡镇和4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2016年,全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439元,同比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88元,同比增长9.3%。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位列前茅,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位居首位,成为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涉藏地区之一。(责任编辑 赵芳)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