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高原特色农业助力各民族奔小康

示范

◆文  /  沙洲    图  /  张彤

026.jpg

现代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在不久前召开的“回眸‘十三五’奋进彩云南 ”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波宣布了这一成果。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关于“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的重要指示,紧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全面提升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切实让发展产业成为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努力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

为民族地区脱贫提供坚实支撑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朗山区漫山遍野绿油油的茶园里,走进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班章老寨,谁都能感受到产业扶贫给这个山寨带来的变化。这是一个哈尼族山寨,过去曾长期饱受贫困之苦。近年来,乘着云南省大力发展普洱茶产业的东风,这个寨子依托当地拥有众多古茶树的资源优势,不断学习普洱茶的种植与加工技能,村民年收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房,汽车、手机等也在村里迅速普及。

“农业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支撑。”胡波说。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对民族贫困地区的坚实支撑。据介绍,“十三五”以来,我省贫困地区培育形成了26个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了“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基本格局,对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培育各类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5万个,基本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有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达10771元,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占比46.7%,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2020年前三季度,克服疫情影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7.5%,为实现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近年来,云南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庄园经济,助推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全省各州市涌现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庄园,带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创造了现代庄园经济的新经验、新模式。 位于中缅边境铜壁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南瑞丽干邦亚庄园,总面积一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历经十余年发展,干邦亚庄园正在努力打造一个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绿色样本。

027.jpg

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成香饽饽

在终年云雾环绕的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有一个建在山头上的大型养牛场。走进养牛场,只见一头头云岭牛膘肥体壮,看上去比当地土牛大了好几圈。养牛场负责人介绍,以前,这里土牛都是在山上放养,因为缺乏养殖技术牛长得慢,个头不大,而且容易得病,产量少无法形成产业,每年卖牛的钱最多只能用来贴补家用,无法依靠畜牧业脱贫致富。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2016年11月,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二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云南省农业厅与西盟佤族自治县、云南三江并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西盟县肉牛产业精准扶贫开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三方深化合作,共同实施西盟县肉牛产业精准扶贫开发项目。云南省农业厅承担行业领导、技术培训和政策支持,西盟县人民政府负责提供项目实施的总指挥和资本支撑,三江并流公司负责牛源组织、养殖技术、规划、管理和服务、市场策划、电子商务、“互联网+肉牛”智能化云养殖信息系统建设。

2017年4月,西盟县肉牛产业精准扶贫开发项目正式启动,迈出了积极探索边疆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的第一步。目前,西盟县基本实现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全新产业链,当地千百年来依靠山地散养的落后畜牧方式得到了升级换代。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亲切接见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详细了解独龙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勉励大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共同奔向全面小康”,并多次对怒江州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按照这一指示,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系统坚决围绕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按照“省级作指导、州市负总责、县级抓落实、产业进村、扶持到户”的总要求,以改革促脱贫强攻坚,激活各方要素、激活主体活力、激活市场潜力,精准施策,做实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增强产业扶贫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集中力量打一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改革攻坚战。

胡波介绍,云南通过开展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创建,推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产业基地建设,开展花卉、蔬菜两个国家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连续三年高规格评选表彰“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努力推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形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牌”拳头产品集群;2019年全省“三品一标”有效认证产品5590个、登记企业1951家,较2015年实现翻倍增长;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产品1746个,全国排名提升到第8位;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169张,全国排名提升到第6位;全省有机茶面积52.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有机蔬菜面积9.7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出口额达47.8亿美元,居全省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1位、全国第6位。

028.jpg

▲富民县罗免镇百花山庄苹果园

新型产业拓宽致富路

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直过民族”一直是中国最为贫困的群体之一。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两岸的傈僳族是“直过民族”的典型代表,受地理、气候、历史等因素影响,他们长年以种植咖啡为生。近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这里的傈僳族群众实现了整体易地搬迁,生活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又在电商的助力下,实现了脱贫致富。

2019年4月,中国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的产、销、研、加工一体化扶贫实践项目落地云南保山,傈僳族的咖农们实现了从农人到农商的转变,成为了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建档立卡户们不仅可以享受农产品的溢价收购,还能拿到项目的分红。有村民感叹:“种了一辈子地,这还是第一次领到分红。”

胡波介绍,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提速,云南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农业生产、粗精加工、农旅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成一大批“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在与云南省合作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京东结合云南省打造高原农业的发展目标,探索“科技+互联网+高原农产品”扶贫模式。针对当地产业基础薄弱,传统产业“散小弱”现状,帮助当地企业建设渠道、完善供应链,拓展销售上下游环节,做到从项目筛选到经营销售等产业链的全过程深度介入与参与。更创新性实现农行贷款、政府补贴、农户销售数据打通,打造出“政企金农”多方共推精准扶贫新模式。

扶贫采购平台上线后,每一笔在京东完成的农产品采购交易,都将记录在农户交易和信用数据库,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政府及农行及时、精确了解农户销售情况,为信用评级和贷款评定提供技术服务与数据支持,成为政府、银行及京东为农户提供精准扶贫支持的重要参考指标。后续随着高原水果、高原花卉上线采购的逐步实现,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与采购产业链,将覆盖云南2000多万人口,预计产值规模可达10亿元。

此外,电商平台也为云品出滇插上“翅膀”,目前,云茶、云花、云咖、云药等各类高品质的云品已成为云南的亮丽名片。通过电商让更多云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农户和企业都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十二五”末的3279个增加到2019年底的4240个,销售收入从1967亿元增长到3009亿元,增幅达52.97%;农民合作社达6.2万个,家庭农场达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1万个,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