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和平路社区:石榴结籽心相连 和谐社区情相牵

示范

◆文  /  韩瑞江  杨亦

023.jpg

▲《社区民族团结报》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容开放、文化多样是城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在。为了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近年来,昆明市官渡区太和街道和平路社区针对“老旧小区”的现实特点,开拓新理念,实施“石榴籽,心连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创新实践项目,多维度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一站式”的好服务最广泛地组织、引领一切积极因素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塑造了“小院落”里的大团结,为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进行了有益探索。

024.jpg

“石榴籽 心连心 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活动

025.jpg

“习习邻里风 浓浓民族情”院落剧场主题活动

老社区,新思维

走进昆明市和平路社区,错落有致的108个小院落自成一体,街巷虽然不宽,但规整有序,墙壁上的各类宣传栏与老社区浑厚的历史底蕴交相辉映。20年前的和平村,只是城乡接合部的一个小村落,常住居民也就3000人左右。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小村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商业街、农贸市场,现在的和平村已是一个有20多个民族近7000人居住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和平路社区的住房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种种原因影响,很多院落没有物管,这给社区的治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把各族居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实现社区的健康发展,是摆在社区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各族居民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体现。”和平路社区党委书记段永芬介绍,一直以来,和平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红色引擎”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始终坚持入户走访,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找出民忧,针对居民们反映较多的实际生活问题进行“精准研究,靶向解决”,以温馨服务不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各族居民身边。

一张报纸,便足以体现和平路社区的工作创新思维。

“一开始,有些居民对社区工作人员不理解,觉得我们上门走访打扰了他们的生活,对社区工作的配合度不高。我们就想着如何构建一个平台,既能让群众畅所欲言,又能让社区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段永芬介绍,2011年,和平路社区在全省社区中首先创办《社区民族团结报》,以此促进辖区单位、商户、居民能够更多地了解社区事务,进而参与社区建设中。

截至目前,《社区民族团结报》已走过十年历程,共计印发119期5.95万份。记者注意到,这份报纸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刊登有社区的“家务事”“居民心声”,而且还有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社会动态等内容。每期印刷后,已成为各族居民争相阅览的对象。除了办居民自己的报纸之外,社区还编制印发《和平路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读本》(分为幼儿、小学、中学、居民4个版本)上万册,免费发放到辖区单位、住户手中,将民族知识、民族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内容送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加深各族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以主动搭建“民意平台”的方式,鼓励居民为社区建设献计出力。

办报,只是和平路社区创新工作载体和方式方法的一个缩影。

“只有深入了解各族百姓所需,才能切实满足群众所求。”和平路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针对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实际,2020年,在昆明市民族宗教委等上级有关部门帮助指导下,社区进一步创新“民族工作+社区治理”工作机制,以“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方式,联合和平路社区培育孵化的社会组织昆明市官渡区和乐居街坊荟,在和平北路、和平后村、中医学院等10个居民楼实施“石榴籽,心连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创新实践项目。

“群众利益无小事。项目涉及院落常住居民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000余人,不断延伸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触角。”和乐居街坊荟主任尚琳琳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后,主要工作是深入了解并及时协调处理各族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张名(化名)夫妇来自禄劝县山村,三年前来昆明打工后,曾在几个社区居住过。两口子选择社区的理由很简单:家门口有没有幼儿园方便接送孩子。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入学难”的问题急坏了张名一家。最终,和平路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后,按照相关政策为他们联系了学校,使得女儿可以顺利入学。

“不搬了,社区就是我的家,工作人员就像家人一样为我们考虑,住在这里,开心、放心、温馨。”如今,这是张名常常向人说起的心里话。正是通过做好这样一件件小事,和平路社区不断将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凝聚起人心和力量,进而激发各族居民主动参与到创建工作中。

026.jpg

“国庆面 庆团圆”主题活动

028.jpg

和平路社区文明市民百姓宣讲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

除了送服务,还送岗位技能

“你们招几名导购,有何要求?”

在走访时记者看到,每当看到辖区单位、店铺、商场、菜市场等贴出招聘启事,社区工作人员都会进去认真咨询,详细记录下用人需求,为社区居民做好岗位收集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对社区困难居民开展帮扶工作时,送温暖不只要送物质,还要送技能、送岗位,要通过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等引导困难、失业居民就业创业。”段永芬告诉记者,社区党委积极转变工作理念,与辖区16家中央、省、市、区有党组织的公共单位先后成立了和平路社区党建理事会、社区“大党委”,签订《共驻共建目标责任书》和《和平路社区帮贫扶困协议》,针对辖区出租屋数量多、企业商家多、人口总量大且流动性强等实际,进一步整合资源,搭建单位企业与居民间的“就业桥”,以缓解“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长期向居民“送”岗位。比如,此前社区把开发就业服务项目和城乡清洁工程、引摊入市等工作结合起来,在和平后村派出所对面小巷道成立菜街子。不仅方便居民买菜,还解决了租住在社区附近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少量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社区以少数民族技能培训中心为依托,联合官渡区就业培训机构、辖区内单位职教部门等,常年对辖区失业人员、特困家庭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开展家政、物业、手工技能等专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失业居民“持证上岗”“带技上岗”,进一步提高就业成功率。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通过建立全市首家“民族综合服务站”,设立“社区一家亲工作站”等32个为民服务延伸点,常态化为辖区各族居民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答、法治宣传、业务办理、就业招聘等服务。“一站式帮助”在得到了广大居民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拉近了各族居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029.jpg

“家门口”就业招聘会

030.jpg

院坝议事会,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小院落”彰显大团结

“远亲不如近邻,同住一个社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是邻居……”社区宣传墙上的这封暖心“家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家书一旁的留言墙上,是居民写下的诉求:“停车秩序如何规范”“噪音扰民如何整治”……

居民有诉求,社区有回应。

“我们是老小区,停车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如果将辖区内一块空地改造成停车场,大家有什么意见?”针对居民所提出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在“院坝议事会”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单木不成林。要解决各种‘顽疾’,光靠社区党委、居委会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培养群众‘我的楼院我参与’的意识。”社区副主任张俊鹏介绍,凡是居民们关心的问题,社区都通过“院坝议事会”召集辖区党员、居民代表坐在一起,集体“把脉会诊”,激发居民参与楼院治理活力。“比如,当我们提出把空地改造成停车场的设想后,居民代表们随即提出了‘保障好消防通道’‘根据时段合理定价’等意见和建议,群众的‘首创精神’特别有助于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好接下来的工作。”

“院坝议事会”上讨论如何解决“老大难”问题,只是和平路社区党委、居委会大胆创新,探索多元化社区管理模式的一个环节。近年来,社区积极整合服务资源,集聚服务力量,于2018年在辖区10个居民院落成立了“红邻党支部”“院落自治委员会”等组织,主动服务无人管理的楼院,通过加强自治以解决缺物管的难题。和平路社区在昆明市率先创新探索实践形成“红色院落共同体自治”模式、“党建+单位+居民+社会组织+物业管理”的“和融居融合自治”模式,现已在昆明市多个社区得到复制推广应用。

在居民的广泛参与下,小区卫生状况更好了、停车更有序了、噪音扰民没有了、以前无人管的院坝也有人值班了,社区呈现出一片干净整洁、绿化美化、其乐融融的景象。“我在这里生活很多年,社区对居民的服务可周到了。大事小事挨家挨户征求意见,贴心又暖心。”和平新村12号院的居民王奶奶乐呵呵地说,自从实行了“院落自治”,很多老大难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大家脸上流露着生活安乐、邻里和睦的幸福,笑声里溢出“习习邻里风,浓浓社区情”的良好氛围。

无独有偶。在走访期间,许多受访居民都对社区工作给予高度赞誉。居民杨梅笑着对记者介绍说,她是傣族,公公是景颇族,婆婆是蒙古族,嫂嫂是侗族,自家便是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一家人。“我们在过好自家小日子的同时,还经常参与到社区组织的‘民族团结·邻里百家宴’‘文化大舞台’、长者生日会、民族联谊会、亲子活动等特色活动中。社区各族同胞不分彼此,亲如一家,在这里生活的感觉真好。”

杨梅的“好感觉”,是昆明城市民族工作和社会治理给市民带来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反映。在和平路社区,还有不少像杨梅这样来昆工作学习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正以他们感到舒适的方式不断融入城市生活,为昆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本文图片由和平路社区提供)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