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屹立千年的“大理三塔”

家园

◆文·图  /  杨明

021.jpg

漫步在银苍玉洱间,一定会被点缀其间的几座历史古建筑所吸引,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崇圣寺三塔。它修建于唐宋时期,至今已逾千年,依然矗立。云南百姓又将其称为“大理三塔”,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建筑之一。

塔之历史

崇圣寺三塔的主塔名为“法界通灵明真乘塔”,又称千寻塔。据史家考证,建于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塔高69.13米,为16层密檐式塔。第一层最高,为13.45米,有东西两个塔门。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每层上部出檐,挑出宽度不等,整座塔愈往上愈收缩,收分线条流畅,极具美感。

第二层塔身东西两面正中有佛龛,内有佛像一尊,龛两侧各有亭阁式小龛一个,中间镶嵌有梵文刻经。南北两面正中则为一券形窗洞。第三层东西为窗洞,南北为佛龛,以上各层依次交替。塔顶之上为塔刹。原塔刹在1925年地震中震落,后依原样重修。顶端为铜制葫芦形宝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再下位相轮,最下面是覆钵,外加莲花座托。塔顶四角,原有金翅大鹏鸟,但由于时间久远,早已无存,20世纪70年代末修缮时仅存鸟足。千寻塔中空,内置简易楼梯,可以登至塔顶。

两座小塔在主塔后方,一南一北,相距97米。小塔为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各有10层,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三座塔呈鼎足之势,造型和谐,浑然一体。小塔建造的年代要晚于千寻塔,一般认为是五代时期(907—960年)。

千寻塔所在的大理地区地震频繁,但却始终屹立不倒,这与其坚固的夯土及卵石地基是分不开的。据统计,自塔建成后,共经历过30余次较大地震。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两次地震和1925年的地震影响较大。据载,正德年间的地震(1514年、1515年)使千寻塔“裂如破竹”,但十几天后却“复合如故”。而1925年的7级地震使塔刹震落,塔身出现两条宽3-10厘米的大裂缝,将塔分割为四部分。

1978年开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文物部门用了4年时间维修千寻塔,将裂缝填补,又按照历史照片重造了塔刹。在修复过程中,还从塔顶、塔基中发现了680余件唐宋时期的珍贵文物。

塔之形制

三塔之中,以千寻塔最为壮观,其形制为密檐式。密檐式塔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塔。最早的密檐式塔一般认为是嵩山的嵩岳寺塔,建筑年代应是北魏时期。之后的隋唐时期,密檐式塔逐渐成为主流形制,如大家所熟知的修建于唐中宗时期的西安小雁塔,就是典型的密檐式塔。而千寻塔与早其130年的小雁塔“长得”非常相似。

千寻塔位于距离首都长安数千里外的边疆地区,为何其造型却与长安的小雁塔类似?并且,不仅千寻塔,唐宋时期云南的很多佛塔都采取了密檐式的形制。例如,昆明的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宜良的法明寺塔,洱源的旧州一塔、祥云的水目寺塔等等。归根结底,这是边疆与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唐宋时期,云南虽为边疆地区,但一直与内地交往密切,联系紧密,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深受内地影响,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受内地影响最深,许多建筑都体现出了内地风格。抗战时期,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刘敦桢等人在大理地区考察,认为此千寻塔乃唐代中土式建筑,与印度、东南亚各国不同,是云南历史发展属于中国整体之一部分的重要实物见证,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史、中华民族史等,留下了重要的实物参考。千百年来,崇圣寺三塔渐渐为云南各民族所熟知,许多历史名人都为它专门作诗作文,盛赞它的巍峨与壮观,成为云南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云南一些名特产品的商标,也以崇圣寺三塔为主要元素,进一步扩大了崇圣寺三塔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如今,崇圣寺三塔更是成为了去大理的游客们必到的“网红打卡点”。

塔的修建

有资料显示,千寻塔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由名将尉迟敬德监造修建的。但经过史家考证,此说法乃以讹传讹。不过,塔确实是从内地请来匠人所造,最主要的两位匠人还青史留名,他们分别是恭韬、徽义。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两人的生平事迹,但不可否认的是,巍峨的高塔以长安小雁塔为蓝本,由各民族携手修建而成,建塔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的反映。

民间传说,千寻塔为堆土而建,随着塔一级一级建高,堆起更高的土堆,将材料由土堆的斜坡运送上去。但是,以千寻塔的高度,堆土的工程量极大,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此,千寻塔的修建,应该与内地建塔方法一样,使用的是搭脚手架的方式。而且,在宋朝时期,由大理著名画师张胜温所创作的《张胜温画卷》中,也绘有工匠们采用搭脚手架建造佛塔的场景。所以说,相比起“堆土而建”的说法,搭脚手架建塔更符合历史实际。

塔中文物

前面说过,在20世纪70年代末维修三塔时,发现了大量文物,而这些文物,同样也是云南与内地文化交流融合的反映。比如,在塔基里出土的一尊泥模佛像,其造型与西安大雁塔内发现的在大小、形制上完全相同,有力说明了当时云南地区制作泥模佛像的技术是由内地传入的。

此外,还有一些青白瓷的菩萨像出土。经专家考证,应该是宋代景德镇制品。同时,还有宋代浙江湖州造的铜镜等物件,应该都是通过贸易进入云南地区,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当时内地与边疆交流往来频繁。

在维修千寻塔时,发现在塔顶有固定的铁棍,外包铜皮,铸成爪形,应为当年所铸的金翅大鹏鸟的脚爪残留。其造型,类似昆明的慧光寺塔(即西寺塔,民间百姓因塔顶有金翅鸟而称之为金鸡塔)顶的金翅鸟形状。民间传说,旧时大理常有水患,而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可消除灾害,故在塔顶放置,以镇水患。无独有偶,此次维修在塔内也发现了一件金翅大鹏鸟的完整实物。该金翅鸟为鎏金银质,高18.5厘米,头顶羽冠,脖子及尾部呈火焰状。这件金翅鸟目前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曾作为云南的代表文物,登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栏目。

塔中还出土了5尊阿嵯耶观音像。历史上,阿嵯耶观音在云南地区很受尊崇,被誉为“云南福星”。根据文献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南诏王盛罗皮曾派人前往首都长安觐见,并从长安取得佛像佛经。一段时期内,佛教对云南文化发展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而阿嵯耶观音的形象,据考证是在四川地区观音像的基础上,融合了云南地方特色而逐渐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又一明证。

因崇圣寺三塔历史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文化底蕴深厚,在1961年就被列为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瑰宝。今天,崇圣寺三塔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得到妥善保护,如玉柱标空,撑天拄地,把玉洱银苍点缀得更加壮丽。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