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维西县: 民族团结进步 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关注
文 / 张燕

近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实落地,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不断推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齐头并进。

周海鸥-康普乡移民搬迁点群众载歌载舞.jpg

康普乡移民搬迁点群众载歌载舞    周海鸥  摄

产业振兴让各民族共奔致富路


维西县把发展产业经济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持续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稳步上升,各族群众在致富路、团结路上脚步越发稳健。

保和镇高泉村白马吉村民小组,位于永春河东岸,山高坡陡,全组共有47户159人。过去的白马吉村民小组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和各项事业发展滞后。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全面持续实施,白马吉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交通闭塞、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水平不高的小山村,发展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兴旺、团结和谐、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走进白马吉,通组道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是群众自己用废旧瓦片建设的花台,花台上点缀着美丽的蜜蜂兰,道路上见不到粪堆、垃圾堆、柴火堆、草堆,更见不到牲畜乱窜;家家的庭院、厨房、卧室、厕所干净整洁;在村子的古树下,建设有白马吉群众休闲点。

“心有所向何须远行,农村也有诗和远方,乡村振兴未来可期”被写在进村道路边的围墙上,激励着白马吉群众再创新生活。

以前的白马吉群众“靠山吃山”,挖山开矿活动频繁,原始植被遭到破坏,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和挂钩单位的大力扶持下,白马吉村民小组夯实生态基础、发展绿色经济,一棵棵花椒、黄金梨、核桃树,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张燕-白马吉村民小组 (2).jpg白马吉村民小组    张燕  摄

“这些年,我们村变化很大,不仅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村民们通过种植花椒、黄金梨,畜牧养殖等增加收入,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白马吉村民小组组长蜂建强说起村里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花椒、黄金梨、畜牧养殖是白马吉的主要产业。村民丰义民家曾是贫困户,在政策帮扶下通过种植花椒和畜牧养殖实现了脱贫。“我家种有花椒树400多棵,今年(2023年)卖了近万元,黄金梨种了10亩,今年卖了一部分,收入还是很不错的。”丰义民激动地向记者说道。

“长期以来,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不断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解决群众的就地就近就业,提高群众的收入,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高泉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柏东平说道。

近年来,被确定为全省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之一的塔城镇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建设,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目标和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中,认真制定并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创造性提出“五户联帮联保”机制,建立民族关系监测预警体系,健全涉及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各族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腊普河畔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同时,塔城镇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将乡村旅游作为助推全镇各族群众致富的主引擎,通过构建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康养、科普科考等多元旅游休闲元素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体验区,着力为游客提供“乡愁式”旅游大餐。目前塔城镇辖区内共有AAA级景区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个、传承人25名;培育了哈达农庄、金坷生物等42家新型经营主体;有特色农家乐及餐厅饭馆180家,酒店(客栈)51家,民宿34家,松赞塔城酒店等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热门的旅行目的地,精品客栈、民宿集群成为塔城的地理标识……这是维西县塔城镇开出的成绩单,也是维西县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塔城镇启别村的纳西族姑娘和艳群回乡创业做起乡村旅游,把自家院落改造成一家名叫“慢来悦”的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成为致富带头人。和艳群作为一名90后返乡创业青年,凭着敢闯敢干的韧劲,从“建档立卡户”华丽蜕变成了“民宿老板娘”,还带领左邻右舍的村民共同走向致富路。

张燕-和艳群销售当地农特产品 (10).jpg和艳群销售当地农特产品     张燕  摄

按照地方政府“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村民变演员、风景变‘钱’景”的发展思路,和艳群将民宿积极融入旅游新业态,让游客体验“舒心、安心和养心”。从“慢来悦”民宿开业至今,纯收入突破50万元。同时,和艳群积极帮助当地百姓销售蜂蜜、松茸、松露、核桃油等农副产品,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作贡献。”和艳群说道。

塔城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建场地、夯基础,抓队伍、重传承,勤交流、助融合,引能人、促增收,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并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二月八”“栽秧节”“丰收节”“赛马节”等各类活动,着力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积极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开发了一批如“哈达酒庄”“农布酸奶坊”“民俗体验馆”等农户家庭式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走进塔城,融入塔城,绘就了一幅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交相辉映的和美画卷。

“维西县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对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且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开展‘一对一’‘多对一’帮扶。2023年前三季度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182元。”维西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尤睿聪向记者介绍道。目前,维西县深入推进“23451”产业发展思路,聚焦中药材、畜禽、木本油料、冰葡萄等乡村特色产业,坚持产业发展优先,全县50%以上的衔接资金用于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项目。2023年,全县共投入资金4.13亿元,实施53个产业帮扶项目,实现38个农业企业、8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易返贫致贫户、脱贫户实现100%“双绑”,各族群众致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建设共富共美家园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张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 (2).jpg游客体验民俗文化      张燕 摄

乡村治理促进互嵌发展

周海鸥-维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康恩家园小区.jpg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康恩家园小区    周海鸥  摄

保和镇永宁社区康恩家园是精准扶贫移民搬迁县城安置点,在26栋住宅楼中,居住着来自6个乡镇25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的各族群众3196人。近年来,永宁社区针对移民群众进城后出现的“融入难”“融合难”的突出问题,建立了党建、稳定、发展、生态、边疆巩固“五网合一”运行机制,将康恩家园搬迁点划分为57个小网格,选举产生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为骨干的居民小组管委会和网格负责人,将基层党建、维护稳定、生态保护、乡村振兴、边疆稳固五项重点工作整合为一网,并由民管会成员挂包易地搬迁移民群众。

社区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周一例会、一月一计划、一月一清单、一月一报告、一月一讲清、一月一常态、一月一反馈、一季一考核“八个一”的运行机制,全面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任务到人、不留死角”的基层治理“一张网”体系,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管理方式由“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向“上边千条线、下边一张网”转变,激活了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提升了基层组织服务移民群众的能力。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过程中,共产党员担负使命,履行网格员职责。

永宁社区把抓实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摆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工作的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渠道、多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全面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自强诚信感恩”宣传教育,让各民族平等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提升了广大搬迁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了文明新风尚,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到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的各族群众相约来到文化广场,踏着欢快的旋律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近年来,康恩家园建设了文化展示厅、文化广场、非遗手工作坊以及老年幸福食堂,组建了射弩协会、歌舞协会等文艺表演队,广泛开展文艺演出、健身操、广场舞等活动;通过传承阿尺木刮、古典热巴、射弩等民族民间文化,加强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各民族大团结,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绘就一幅“心手相连向未来”的和美画卷。

张燕-维西县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举办非遗扶贫工坊第一期刺绣培训(张燕---摄)(2) (4).jpg

维西县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举办非遗扶贫工坊第一期刺绣培训    张燕  摄

永宁社区康恩家园、保和镇高泉村白马吉村民小组、塔城镇启别村……一个个生动精彩的乡村发展故事,是维西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谱写出的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向发力、融合发展的精彩华章。如今,维西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不断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一幅产业兴旺、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画卷正在维西大地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