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泥巴球场上绽放铿锵玫瑰——记红河县第一中学女子足球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句诗用来形容红河县第一中学女子足球队再合适不过了。
评论:(0)
寻甸功山:民族团结促脱贫 山乡旧貌换新颜
通过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推进、共促进,功山镇呈现出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幸福团结的喜人景象。
评论:(0)
世界遗产梯田魂 同心筑梦谱新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核心区”纪实
在白云缭绕的哀牢山麓,波涛涌滚的红河南岸,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被称为“哈尼梯田的故乡”。
评论:(0)
陆良爨陶:文化花开墙外香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王江雁带着陆良爨陶展品,再一次随云南展团前往参展。在文博会现场,陶器上的“爨”字引起了诸多参观者的好奇,其精美的工艺也让大家赞不绝口。
评论:(0)
民族文化 在城与乡间亮丽溢彩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总是在周末的昆明翠湖畔响起。许多来自外地的游客,循着欢快动人的旋律,常在翠湖歌舞的海洋中陶醉。
评论:(0)
丘北:团结之花开在百姓心田上
“全面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如何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变现成边疆少数民族不断提升的幸福指数?近年来,丘北县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的同时,不忘初心,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推进创建工作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让一朵朵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在了百姓的心田上。
评论:(0)
“产业”+“就业” 洱源炼铁乡两招制胜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2015年8月以来,围绕习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总要求,炼铁乡以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为目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走出了一条能人带动、产业发展的特色道路。
评论:(0)
文旅创助力漾濞核桃产业升级
核桃产业,传统上属于第一产业,也是漾濞的支柱产业,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漾濞县委、县政府解决多民族地区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最近几年,漾濞已不甘于核桃这个单一农产品的打造,而是在第一产业之外,尝试新的产业,尝试核桃与文化、核桃与现代设计、文创、旅游等第三产业的融合。
评论:(0)
建新房 强产业 增底气 玉溪2717户“直过民族” 脱贫奔小康
“直过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特殊成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几乎“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历程。
评论:(0)
以花为媒 迪庆开启全域旅游模式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出版以来,“香格里拉”一直是理想家园的代名词。人间四月芳菲尽,雪域杜鹃始盛开。每年杜鹃盛开的时候,是香格里拉“醉美”的季节。
评论:(0)
企地联袂筑起大扶贫格局 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正劲
截至2017年年底,5家企业集团已成功帮扶“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脱贫攻坚路子。
评论:(0)
华宁:“美丽乡村”照亮彝家人的小康梦
住上好房子,有了好产业,过上好生活。如今,随着美丽乡村渐行渐近,一条安居乐业、农旅结合、生态致富的小康大道在玉溪市华宁县彝族群众中越走越宽。
评论:(0)
从企业到农户的回归——剥隘七醋的产业化探索之路
从技术传承角度,剥隘七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恰好是一个“轮回”。工艺从民间到工厂,再传回民间。这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形式,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道路上的积极探索。
评论:(0)
火与土的千年之吻陶出潦浒新韵味
这些先人留下的生活残片埋在土里,由脆弱堆积成坚实,支撑着潦浒的寺庙塔桥、古井清泉,支撑着潦浒人脚踏实地的生活。如今,在这个古老的制陶村落中,火与土的千年之吻,正吻得热烈。
评论:(0)